期刊擂台
1993 年, 香港注册出版的报纸共77种, 其中, 综合性中文日报 16家,中文晚报2家, 英文日报2家, 每周出版5天或6天的英文报纸5家,不刊登国际国内电讯的日报3家, 影视娱乐报2家, 马经报23家, 盲人报1家。香港的期刊,至1990年已突破600种大关。 按出版周期论, 可分半周刊、 周刊、 旬刊、 月刊、 双月刊、 季刊等。
按内容分, 影响大的有这么几类。八卦周刊: “八卦” 不是“阴阳八卦”, 香港称喜欢说三道四、 揭人隐私的人为“八婆"。 八卦周刊所“八" 的对象是娱乐界的明星, “八" 他们登台、拍戏、 拍拖、 买楼、 买车、 养狗、嗜好,以及生病打喷嚏等内容。 八卦周刊的市场定位是追星族, 因内容丰富,生动活泼, 读者群又不 限于追星族。 影响大的八卦周刊有《明报周刊》、《东方新地>、《良友》画报等。
综合杂志:综合性杂志以政治、 经济、 娱乐、 体育新闻为主, 内容包罗万象。 影响大的数《壹周刊》、 《东周刊》.
政治杂志: 政治杂志不是内地人概念中的《求是》、《支部生活》这类杂志, 它也是一种图文并茂的综合性杂志, 内容偏重政经方面。读者的层次较高,多为知识分子,如《明报月刊》、《镜报月刊》等。
成人杂志:通常指色情杂志, 是受美国《花花公子》的影响而创办的一一香港本身也有 《花花公子》 中文版. 香港出的成人杂志有 《龙虎豹》、 《藏春阁》、 《男子 汉》、 《西急》、 《香港九七》, 以及《西洋阁楼》 中文版等10余份。 里面有大量裸照及淫文, 但无杂志社社址及电话-一可见出版商做贼心虚, 见利忘义.
财经杂志: 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杂志,70年代后异军突起,影响日隆,如《信报月刊》、《经济导报》、《资本》、 《资本家》,等等。
除了成人杂志, 香港的报刊发行大部不赚钱, 收入来自广告。 在内地读者看来, 香港的传媒广告铺天盖地, 泛滥成灾。一份成功的报刊,就是一家盈利丰厚的企业。 香港已进入现代信息社会,作为信息重要载体的 报刊,竞争会愈加激烈。
香港传媒业一直未太平过。一位资深报人说: 报刊林立, 饱和得插入一枚针也会激起浪花。 现在却不断有人扔石子, 甚至投炸弹。
1989年初,佐丹奴连锁集团老板黎智英, 斥资4500万港元,创办一份模仿美国《新闻周刊》与香港《明报周刊》 的新杂志。 不惜以巨万年薪的代价,挖取总编副社长一级的人才。
1990年,大16开的《壹周刊》问世, 立即以创刊代价之昂而轰动香港。动辄千万元的花销,宣告了山寨式传媒业时代已成为历史, 更宣判了文人办报办刊的死刑。 在新时期,数十万乃至上百万投资, 只能是杯水车薪。
《壹周刊》是一份综合性杂志, 图文并茂, 读者既可获取信息, 又可消遣。 加之该刊不遗余力宣传, 发 行量节节上升。 两年功夫 (104期) 突破 10万大关, 跻身畅 销杂志金榜。 每月广告有 600 多万港元, 除去开支, 每月 净赚200万港元,年纯利2400万港元!《壹周刊》成为黎智英第二只收入稳定的聚宝盆。
东方报业集团老板马澄坤见猎心喜, 物色叶一坚为新杂志的总编辑, 目标是与 《壹周刊》 分一杯羹。 1992 年暮秋, 东方隆重推出《东周刊》, 大 张旗鼓在香港第一大报《东方日报》进行广告轰炸.
《东周刊》 业绩不俗, 不过, 却引来传媒界一片嘘声。 191期 《信报月刊》引用某权威人士的话说, 《东周刊》 无论在包装、 版面设计、 题材等多方面, 都 “予人的印象是学 《壹周刊》, 学到十足。"
《东周刊》 总编辑 叶氏, 是这样解释他们的办刊动机的: “我们是一本 消闲性商业杂志, 当你发现市场潜力大,广告潜力大, 有一个新阶层需要这份读物时,你自然会去搏一搏。”
《壹周刊》的总编辑表现得很轻松、很坦然, 他说: “除非他抄得很聪明超过我们, 那才会有影响。” 事实上, 《壹周刊》 是外松内紧, 大敌当前, 绝不敢松懈一分。
目前,《壹周刊》销量已突破20万大关。 《东周刊》创刊一年就达16万, 步步紧逼, 欲与 《壹周刊》比肩重排座次。 有人说, 两刊平分秋色已为期不远。 在自由的社会, 任 何一家都不可在市场上长久一手遮天,这情景,将有如美国的《新闻周刊》与《时代周刊》。
《壹周刊》、《东周刊》战火未熄, 八卦周刊烽烟再起。 郑经瀚为创《星期天周刊》, 抛出一枚千万港元的挖角银弹,过档者是《明报周刊》的雷伟坡。一时石破大惊, 全港传媒哗然。郑经瀚是出版业奇才, 腰缠亿贯,数年前曾狙击黄玉郎的玉郎集团, 虽未得手,却也闹得个沸 沸扬扬。 真正给他带来长久声誉的, 是他创办《资本》 杂志,出版美国《福布斯》(Forbes资本家 ) 和 《花花公子》(Play Boy)中文版。八卦周刊曾红极一时, 《明报周刊》的成功,引来一批竞争者,结果不少人难以维系。 许多入认为, 八卦周刊市场饱和, 再挤上这条羊肠 小道是 傻瓜。 郑经瀚却不 这么认为, “ 很久之前, 我已觉 得八卦周刊还有市场。 全盛时期八卦周刊有10本···认为已没得做, 部分甚至要执笠 ( 收摊 ), 其实这是错觉··..·市场仍在, 只是大家放弃,所以我 们就进去, 希望谷大番个市 ( 把市场撑大)。”
郑经瀚筹备中的八卦周刊是“套餐系列" . 一套三刊, 为香港首创。 三刊是《星期天周刊》(最充实的家庭周刊)、《星期天汇报》(最完备的新闻财经周刊) 、 《星期天黄巴士》(最有趣的儿童周刊), 声称 “国事港事天下事, 星期天向你 汇报"。 郑氏雄心勃勃, 要使他的套餐系列, 全家老少都有得睇。
办这样的周刊,人才至关重要。 郑经瀚把挖角的银锄掘到八卦周刊的发源地-一《明报周刊》。 其时, 明报集团的金庸已退休, 传媒后起之秀于品海接替掌门。 《明报周刊》总编辑雷伟坡与于品海不咬弦, 萌发退休之意。
雷氏是八卦周刊的祖师爷,早年以柳鸣莺的笔名写“伶星专栏" 不知倾倒多少追星的少男少女。 郑经瀚与雷 伟坡谈了3个月,合约改了10次,到(1993年)10月才搞妥。雷氏过档后,年薪近1000万港元,创香港传媒高酬之最。
郑经瀚说:"他(指雷氏)是八卦杂志之父,一手一脚搞起《明报周刊》,二三十个人搞到有1亿几广告,利润几千万。"
雷伟城过档, 还带去一批 《明报周刊》的特约记者和专栏作家。这对《明报》 新老板于品海, 不啻发生地震, 亦震荡整个香港传媒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