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港及码头
香港与美国三藩市、 巴西里约热内卢并列为世界最优良的三大天然深水港。 据 1992 年资料, 每年约有 146 万艘船只抵港, 处理货物达 1亿公 吨。 现时香港海运中心己转移至海港西北角的萎 涌货柜 ( 集装箱 ) 码头。 N72 年贸柜综合总站正式启用,至今寸20年历史, 但其整体货运能力居世界第一。 阶葵涌码头区外,尚有港岛的港澳码头和九龙尖沙咀、油麻地、 东丸龙, 西九龙葵湾及观塘地区传统货运及客运码头,另有各种近海交通轮渡、 汽车轮渡等设施。
1992年, 属于香港船东协会会员名下的远洋轮船有1223艘,载重吨位超过7000万吨,注册吨位4000万吨。在海事处注册登记的吨位720万吨。 另有大量的渡轮、 驳船等。
香港的码头海港运输业, 在政府管理下,自私人公司拥有并独立经营。1992年, 国际及香港私人船务公司 07家, 竞争激烈。 葵涌码头主要由和黄集团属下的香港国际货柜 码头公司、 现代贤柜码头公司、 美国海陆货 柜码头公司这三家经营,所处埋贫柜量占葵涌7个货柜码头货柜处理量的90%。香港码头装卸效率世界一流。 葵 涌码头面积远比纽约港、 鹿特丹港 卜, 但它却以先进的设备, 严密的科学管理, 使码头教率得以充分发挥。 葵涌码头平均每天可接泊11 艘贺柜船, 每艘船在港装卸时间一般为12小时, 最快纪录为 10 小时, N87年投产的6层货柜货运站,体积达14.8万M3,可供850部货柜车同时停放。
葵涌码头平均每公顷面积实堆箱数n00箱、 堆放密度是纽约港的7倍、 鹿特丹港的 3倍。 陈贤柜码头、 香港还有石油、 干散贫、 杂货、 水泥、 煤码头等设施, 主要由拥有者经营和自用。
香港隙了码头装卸作业外.还利用驳船在水上过驳作业。 多年来, 远洋轮的散杂货90%靠水上过驳装卸。 近年来, 货 柜码头超负荷运作,不少资柜船也需驳船作业, 驳船作业可弥补码头 泊位及装卸能力的不足。 加之香港的进出口业务多是中转性的, 驳船可将货 柜货物直接驳到另一艘船上。
葵涌货柜码头应付不了货柜运输量的增长, 香港正在大力填海建码头, 到2000年, 货柜船泊位将增加20个。香港三大华人船王, 董浩云的重点是货柜船, 赵从衍大部分船是散装货轮, 而包玉刚的油轮占其总商船吨位的一半以上。
包玉刚无时不在密切注视全球石油业的动向。
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使西方的石油大亨意识到, 倚赖中东的石油,无疑是在编制绞索。 欧洲的北海油田、美洲的得克萨斯油田再掀开发热潮。出油的捷报, 使油轮主人如坐针毡。
石油消耗大国日本,从70年代初起加紧储备石油, 而到 70年代末, 罐满库盈的日本突然削减石油进口量, 这对拥有庞大的油轮船队的包氏, 不啻当头一棒。
包氏弃舟登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1977年沈弼取代桑达士成为汇丰大班。 桑达士曾全力支持包氏贷款造 船,成全了包氏的船王梦,汇丰也获得丰盈的放款回报, 同 时又是环球航运的大股东。
汇丰的历任大班, 都是杰出的银 行家。 1972 年, 股市牛气冲天, 桑达士就对疯狂的投资者提出警告。 沈弼上台伊始, 便对包氏与日方的密切合 作表示不信任, 双方闹得不甚愉快。
沈粥的态度, 预示他将不会热衷贷款造船。 他的这一态度, 在往后几年,愈来愈明朗。 除环球集团, 董氏的金山、东方海外, 赵氏的华光,怡和, 会德丰等大船务公司都是汇丰的放款对象。 汇丰投放于航运业的款额高达100多亿港元。 稍有闪夫,汇丰将陷入灭顶之灾。
70年代末,包氏共拥有超过1300万吨船, 其中超级 油轮 50艘。 加上仍在船厂建造的新船, 至80年代初, 包氏拥有的船队总载重将达2000万吨以上。 若以世界航运高峰时的市值论,一艘油轮可值一幢大厦。 如果当初包氏不造油轮, 而置物业的话, 他就有50幢大厦构成的“石屎森林” 。
1973 年 3 月 号美国 《财富》 杂志,估算包五刚船队总吨位 960万吨,家族所持股份价值7-10 亿美元。 包氏稳坐世界华人首富宝座。 若世界航运市况一直景气, 那么, 未来的香港首席财阀及首席富豪, 就不会是从事地产的李嘉诚。
任何人都会做事后诸葛亮, 但很少有人会像包氏这样目光敏锐, 反应迅速。1979-1980年,世界航运还是处于萧条之初, 包氏就为大部分油轮订出售价-一要价之 低, 令那些仍看好航运的船东 吃惊又兴奋。 包氏的低价政策,使该卖出的船全部脱手。
然而,一旦船灾汹涌袭来,人们又发现捷足先登的包氏还是抢到了较好的价钱。 此时, 航龄长的船, 只能当废铁拆卸售出。
《船难》 作者杰克· 威劳贝说:“有些聪明的船东, 早就看到航运业有问题, 例如香港船王包玉刚爵士, 就看到香港的地产业作为长 线投资比航运业好, 包氏自 1980年以来, 已经售出125艘运货船和巨型油轮,将他属下的船队减到只有85艘,其中有些船长期租赁合约仍未满期。
包氏在减船大 行动中, 自然也付出了代价,付出这个代价值得,包氏在大船灾中渡过了难关。 而舍不得付出代价的船东, 大部分被包袱拖垮。 包氏对他的损失缄口不言。 传媒指出, 包氏的最大一笔损失, 是日本山口公司的倒闭,包氏有18艘巨轮为其租用。
远东证券交易所,从1972年起编制9种分类股票指数,当年基数都为1000点。 至198s年7月 31日止, 仓坞股分类借数高达26469点,13牢上升25.5倍;地产股为9049点,翻了9倍(本质上仓坞也属地产).
曾是大热门的航业股, 指数只有565点,成负增长,排名分数指数倒数第一。 市道变幻之大,令众船东心寒。这一年, “登陆船王" 的桂冠早已牢牢戴于包氏头顶,人们称包玉刚为地产巨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