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郎上市
黄玉郎办报屡遭挫折,漫画事业却步入佳境。 玉郎图书公司出版多种公仔书系列,以武侠漫画最窜红,1975年创作的《龙虎门》列同类畅销书榜首。公司高峰时,出版13种漫画书刊。1979年,黄氏成立玉郎国际,将漫画版权售给东南亚出版公司。 1984年购买美国迪斯尼卡通片版权,改成漫画投放市场,一纸风行。
1986年上市前,玉郎集团的收益,刊物占 58%印刷占30%、版权及广告占12%。
1986年8月,玉郎机构有限公司股票上市,黄玉郎拥有75%股权,其余皆是按规定向公众发行的散股。 黄玉郎自称身家2.4亿港元。 当时,美国《华尔街日报》载文介绍黄玉郎,称他为“画出彩虹” 的亿万神童。 黄氏闻之惊喜若狂,一时不知身在何处,向员工自封起“玉郎大帝”来,整个集团是“玉郎帝国” ,连印刷厂也冠之为帝国印刷厂。
玉郎大帝得道,众画师也扯其衫尾升天。 黄玉郎在集团推行分红制,20位主笔,每人年收入不下200万港元。当然,玉郎大帝的“恩赐” 必有回报,众主笔殚精竭虑,使玉郎帝国更上一层天,银纸多得就像天上纷飞的云片。
上市那年,玉郎集团出版14种漫画书刊和一份《玉郎电视》的周刊,均在漫画市场独领风骚, 年盈利4570万港元。 英文《南华早报》记者去玉郎集团采访,见院场停了一排保时捷豪华骄车,大为吃惊,在文中惊叹道:“这是玉郎集团绘画员工成功的证明。”玉郎股票在股市炙手可热,黄玉郎趁热打铁, 借次年牛市,先后3次供股,集资4.5亿多港元。 玉郎大帝腰更粗了,每一项投资都是一大手笔。上市后,他摔出1300万港元,购入柴湾康民工业中心,作帝国印刷厂厂房。
1987年2月,斥资7000万港元,从星岛报业集团主席胡仙手中,买下10层高的英皇道新闻大厦,作为玉郎集团的行政及制作总部。
3月,他斥资7700万港元收购天天报业7成股权、天天彩印的全部股权,接办消遣性的综合大报《天天日报》。7月,他以2520万港元的价收购《清新周刊》,以930万港元收购《青春》杂志,发誓做胡仙一样威水的传媒大王。
黄玉郎不怕花钱,股市有的是花销不尽的钱。 黄玉郎从他的同乡好友刘銮雄那里,获得生财智慧,只需把粗粗的泵头往股市一探,就有源源不断的“水”泵进腰包。 “供股、 集资、花销,再供股、集资、花销··..."这就是黄氏总结出的“新抽水机哲学”。有这套理论打底,黄玉郎进行更大规模的扩张。 1987年9月,黄氏创办《金融时报》,聘请原《文汇报》总编为社长、原《财经日报》总编黄扬烈为总编。10月,他漂洋过海,斥资7000万港元,收购胡氏家族在马来西亚的第二大报《星洲日报》.
黄玉郎如一颗天王巨星在传媒业横空出世, 黄氏做传媒大王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 他自己更是得意忘形: “胡仙的报业集团, 是得她 '老豆' 的荫庇,胡文虎的后代, 也不过尔尔, 香港失去一座新闻大厦, 大马丢了一间报馆。 金(庸) 大侠吗, 惨淡经营几十年, 才建起报业集团。 玉郎帝国只花了一年时间不到,就可与他们平起平坐。”
收购是创业的捷径, 有如摘果是耕耘的妙方一样。 黄玉郎、 刘銮雄、 罗旭瑞等潮籍商界新生代, 均持这种观念。然而, 黄氏的收购艺术毕竟要比他的两位老乡逊一筹。 刘銮雄靠收购狙击游戏, 又可牟利。 罗旭瑞收购 狙击,一样炉火纯青,但他更擅长收购后的消化,将猎物重组为聚宝盆。
黄玉郎好大喜功, 不知 这一连串生吞活剥式的收购, 会成他的累赘。 一旦市景不利,便会危机四伏。 评论家说:黄玉郎才一个小学生,怎能与大学才子刘銮雄、罗旭瑞比? 报业不比其他行业,非得专才不可。
黄玉郎还嫌“收购建业” 速度太慢,发现世上生钱最快的当属股票。1987年,股市牛气冲天,股民皆发烧发昏,做一夜暴富的美梦。 黄玉郎先是小炒一番,初尝甜头,便重锤出击,从刘銮雄家族购得3410万股的中娱股份。 供股集资,然后斥资2.6亿港元投机股市,大炒股票、期指。 大市兴旺,黄氏更大肆收购看好的股票,囤积居奇,待价而沽。
凡是大户,不是炒股老手,就是聘请了智囊为其顾问。 黄玉郎犯了 “不熟不做”的大忌。 其时,玉郎集团的股票飙升到4.2元/股,黄氏身家10亿之巨。他掐指一算,跻身百亿富豪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