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宁翻船,联合系走为上策

2019-12-1608:48:16佳宁翻船,联合系走为上策已关闭评论

佳宁神话

1972年6月,陈松青凭短期签证从星洲来到香港。 他持有英国的大学工程学文凭,在星洲、大马执业多年,来港很快就找到工作,在钟氏兄弟的公司任工程经理,长期滞留香港。

对陈氏的历史,钟氏兄弟了解甚少,只知他祖籍福建。 1938年生于沙捞越,年轻时赴英留学。 但他的护照,却注明1933年生于福建。 他留英学满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做工程师,后又在新加坡开建筑公司,倒闭后来港发展。

1975年,略有积蓄的陈松青与钟氏家族的钟鸿生合组德力生公司,炒买炒卖地皮,到70年代末, 陈氏已拥有一间自己的公司一一佳宁集团(1977年成立),身家约在500-1000万港元之间。 陈氏的主要合作伙伴,仍是钟氏家族,其中与钟正文关系最密。

1979年,宝光集团有意将旗下一间上市公司-汉美作壳出售。 在金牌庄家詹培忠的安排下,陈青松买下此壳。1980年3月底,收购结束,佳宁控有汉美75%股权。 佳宁仅一间不足千万资产的小公司,收购汉美动用数亿资金。陈氏的来头,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在着手收购汉美之初,1979年11月间,陈松青和钟正义合组 Exitranin公司,陈占75%股权,钟占25%。 这间新公司的成立,把陈松青的事业推向高峰。 此刻,陈氏手中已捏着一张王牌,他获得海外银行的支持。

陈氏不是那种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传统经营者。他石破惊天,把巨臂伸向世界最大的地产公司置地,开始了当时世界最大的单项地产交易。

金门大厦(现改名为美国银行大厦),是置地公司于1978年12月向怡和等公司组合的集团购入的大型物业,当时的价格是7.15亿港元。 因置地调整投资方向,于次年底打算出售,条件是“必须高于一年前的购入价”。陈松青闻讯即去接洽,并先在报章大肆做广告,宣扬佳宁集团的辉煌业绩。原本,心高气傲的怡和、置地大班纽壁坚,是不愿会见名不见经传的小地产商的。 陈松青的广告生效,陈、钟二人与香港最大洋行主席纽壁坚面对面谈判。

1980年1月10日,香港传媒爆出消息:金门大厦易手,买家为佳宁集团陈松青与益大集团的钟正文,价格为9.98亿港元。 置地一年转手,获益两亿多。 佳宁购物业出手之巨,陈松青一时名声大噪。

金门大厦被称为香港开埠以来,盈利最大的一笔单项物业交易(后传闻再次转让作价16.8亿港元)。收购金门与收购汉美同步进行,传媒纷纷对陈氏的背景作出推测,把陈氏渲染成极有来头的大粒佬。

汉美的收购尚未结束, 证监处要求佳宁集团的律师行提供更具体的收购方的资料。 1980年1月4日,陈松青在律师的陪同下,前往证监处。 陈氏称,佳宁是他与一个大家族共同经营,该家族成员遍布东南亚及世界各地,佳宁的资金来自纽约市场,获得年期15牢的无限额贷款,利息9厘。

陈松青抛砖引玉, 引来舆论界无穷无尽的想象力,说陈氏是马来西亚政府驻港机构的代表; 又说陈氏与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的夫人交往密切;还说陈氏的资金后盾实际是莫斯科人民银行;更有人悦,陈氏的背景是中国政府高层。 传闻有鼻子有眼,煞有其事。 虽没有统一的说法,但至少表明,陈松青是一个政府商务专员式的大人物,国家再穷,其实力都是民间巨富无法比拟的。

陈氏的目的已达到,他不做花钱打广告的冤大头,广告由传媒记者来做。记者大都喜欢自作聪明,替陈氏营造出一个新天方夜谭。

陈松青心中窃喜,愈发讳莫如深。陈松青心底又十分清楚,他欲快速跻身香港超级富豪行列,靠传统的稳步经营方式是行不通的,必须充分利用银行股市的杠杆作用。 他摸透了银行家的心理-一乐意放款予业绩良好、前景远大的公司。

要取得银行家的信赖,必须在股市“造市”,显示出佳宁耀眼的光芒。

佳宁或发表诱人的举措,或“泄露”佳宁的商务机密,使得汉美股在大众明星股中成为大热门。 汉美股投交活跃,其实很多时期,真买家只是汉美的控股公司佳宁。

7月11日,佳宁宣布已“如期”支付购买金门大厦的最后一笔款项,并声称有集团愿出14.3亿港元收购金门大厦。港九地产界为之震动,才半年时间,就可盈利约4亿港元!不过佳宁方面称,地产大旺,佳宁准备重新估价。言下之意,14.3亿还算低估了,足见陈松青不是那种见小利而开眼的庸常之辈。

7月15日,金门大厦注入汉美,佳宁正式借壳上市,将汉美易名为佳宁置业有限公司。8月份,佳宁置业鉴于可观的业绩及宏大规划,宣布股息增加10%以上,派发红股(以股代息),每股送3股。

佳宁的小股东喜笑颜开,股价飘然上升。

才两个星期,报章又爆出金门大厦交易已进入“深入谈判”,价格为3.16亿美元(约折16亿港元)。股市即作出反应,佳宁股价飘升到9港元。8月14日,佳宁宣布,已与百顺宁集团达成初步协议,买方以11.8亿港元购买金门大厦的大部分权益。当人们还没反应过来,佳宁紧接着又推出一项新声明,百顺宁不是部分收购,而是以16.8亿港元的价,购买整幢金门大厦,百顺宁已付定金,交易将于10月31日前完成。

此刻的佳宁,成为香港地产界的一颗天王巨星,单金门大厦一宗交易,半年多的时间,盈利6.8亿港元!

股东观欣鼓舞,对陈松青海外政府的背景笃信不疑,更相信陈氏具有点石成金的无量魔法。 佳宁股价扶摇直上,由收购汉美之初的3.8港元,攀升到15.4港元,9个月间涨幅4倍多!佳宁置业的市值膨胀到36.19亿港元!陈松青吹出一个香港开埠以来最大的肥皂泡。 香港及海外的银行家,为肥皂泡的绚丽色彩所迷惑。 其中就有享有“香港财主” 盛誉的,一贯谨慎而果敢的汇丰银行。

佳宁以自己的金牌股票为抵押,从银行获得一批又一批巨额贷款,陈松青与钟正文的每一项投资,都是大手笔。1981年,是佳宁集团的顶峰。陈钟二人将手臂挥向海外,宣布参与美国奥克兰市发展计划,投资约1亿美元;在香港,与置地合作发展美丽华酒店旧翼,双方投资将近28亿港元,又破香港地价新纪录。 所有地产发展项目加起来,价值约为65亿港元。

陈松青还想做海上霸王,买下维达航运公司;接着又收购其昌人寿水火保险公司;又创办一家的士公司,员工达数千人。 陈氏还有一揽子发展计划即将出台实施,就现在的规模,佳宁集团已是香港超级商业帝国。

佳宁公开的资料显示,佳宁集团的盈利约20亿港元! 超过电王嘉道理,超过船王包玉刚,超过超人李嘉诚; 抛下渣打,直逼汇丰(注:1981年汇丰集团年盈利为20.03亿港元),可与香港第一财主论伯仲了!

这个肥皂泡比上一个还大。须知,佳宁借壳上市不满两年,这么短的时间,取得这么骇人的业绩,堪称世界商界神话。

不过,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香港是个神话迭出的年代,年贸易额增幅30%以上,物业价格平均5年增长两倍。 李嘉诚、 包玉刚能创造收购洋行的奇迹,陈松青为何不可做商业机构盈利首户?

如果从陈松青海外政府背景去理解,就不会对“陈式天方夜谭” 大惊小怪。

只有陈松青的好友及同盟钟正文,最清楚“陈式天方夜谭” 是怎么出笼的。 钟氏原是个传统的经营者,经不住陈氏花言巧语的诱惑,堕落为陈氏的同谋。 在与陈氏的合作项目中,以钟氏名义承担的贷款早达13亿港元。 钟氏担心,一旦市道不利,靠肥皂泡托起的空中楼阁将会塌落。

钟正文同时发现陈松青为人不地道,在集团内谋取私利,损害他的利益。钟氏暗中派人到新加坡、马来西亚调查陈的来历,方知他原来是个破产的小建筑商,财富遍及全球的大家族,全系子虚乌有。

钟正文正式向陈松青摊牌,陈认为这是商业敲诈,于是不得不与钟求和,以保钟不把肥皂泡捅破。 陈氏损失不少股权,不过仍踌躇满志,寄希望于香港市景大旺,他的宏伟计划得以完全实现。 这样, 他的楼阁将不是建在空中,而是落在实处。 到那时,金盆洗手尚不迟。

陈松青的希望破灭了,1982年,香港经济大崩溃。 这既有经济自身的规律,更有政治原因。 由于投资过热,地价楼市攀升到用户无法承受的地步,地产商不得不收缩战线,以地产为龙头的百业处于滞胀时期,若无外界因素,不致于这么快崩溃。

这年9月,撒切尔夫人赴北京谈判。 北京传来的消息表明,这仅仅是漫长谈判的开始。 这一年的香港,出口额出现8年来第一次减少,港元下挫,恒生指数由年初的1045点,到年底跌至676点(注,中英联合声明公布后,恒指回升40%)

股市的崩溃, 预示着整个业界的崩溃。银行紧缩银根,地价楼价暴跌。佳宁的支柱是地产,靠贷款支撑起的佳宁,此时得到的无疑是一根绞索。益大集团主席钟正文自觉死神降临,唯有清盘破产这条路。 钟氏仓皇逃离香港,留下20亿港元的债务及其他贷款担保16亿港元。 按照港英法律保留的大清法中的“债务世袭”判例,由钟正文的儿子“子承父债”到赤柱监狱服刑。

香港商界,无人不知益大与佳宁是孪生兄弟,钟正文与陈松青多次联手合作,打得火热。 益大如此糟糕,佳宁绝好不到哪里去。 佳宁因有海外银行支撑,仍想渡过难关,以期东山再起。 但是,证券处否决了佳宁的供股集资计划,并对佳宁进行财务调查。

肥皂泡彻底破灭,佳宁置业负债约33亿港元,整个佳宁集团负债约60亿港元-实际上远不止这个数。 昔日的盈利大户,一下子原形毕露,原来是负债大户!

没多久,又爆新闻,昔日盈利最高、创香港开埠以来单项物业最高交易额的金门大厦交易,实际上到现时仍未完成。

股东如梦初醒,咒骂陈松青为香港第一老千(骗子),同时又埋怨传媒不负责任的吹捧。 不过,仍有不少人相信陈松青的海外政府背景,说不知哪个倒楣国家的该死政府,派这样一个酒囊饭袋来香港大撒银纸。 亦有人坚持认为:海外政府不会见死不救,佳宁还可望重振雄风。

1983年酷夏的一宗血案,使陈松青的神秘背景真相大白。

佳宁的主要往来银行,是裕民财务公司。这是一间马来西亚政府银行一裕民银行设在香港的二级银行机构。在案发前,陈松青要求裕民财务给佳宁一笔400万美元的贷款。 裕民财务已贷给陈氏相当多的贷款, 情知铸下大错。可事到如今,如果不给佳宁注资,佳宁必将清盘,裕民财务只能将贷款作坏帐处理。 这样,裕民财务的首脑们,将逃不脱大马政府严厉的法律或行政制裁。 贷与不贷,对他们来说,都是十分痛苦的事情。

陈松青不断地向裕民财务的首脑施加压力。 主席奥斯曼犹豫不决,总经理伊巴拉希表示反对。

7月18日,陈松青及助手何桂全,约请伊巴拉希的助手钱某在佳宁的餐厅午膳。 伊巴拉希挂来电话,叫钱某不要急于签约,事情未办妥。 不久,奥斯曼传来指令,说可以批出贷款。 钱某同陈氏等人回裕民财务办公室,伊巴拉希从丽晶酒店挂来电话, 但电话突然中断。 钱某犹豫良久,终于在陈氏的“说服”下批出贷款。 钱某不知道电话为何中断。

裕民财务总经理伊巴拉希,'正是在这时被勒死的。 凶手把尸体装进袋子,运出丽晶酒店,拦了一辆的士运走。 然后又转换一辆车,把尸体扔到新界的笆蕉林中。

警方接到举报,很快把一个麦姓的男子拘捕。 据麦某的口供,凶手是一个冼姓的朝鲜人,而他只负责弃尸。冼某在逃,警方搜查了死者伊巴拉希的办公室,在死者助手钱某的协助下,找到一本日记。

原来,陈松青的巨款资金来源,正是这家大马国家银行的驻港财务公司。陈氏既无什么巨富大家族为背景,也不是什么马科斯总统夫人的私人代表,更不是莫斯科人民银行与中国政府的驻港机构专员。

陈松青与大马政府并无联系,而是与裕民财务的首脑有“私人关系”,陈氏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裕民与佳宁合作地产,佳宁给伊巴拉希等人优惠股份,而获得贷款的便利,1979至1983年案发前,佳宁得裕民40亿港元贷款,其中90%以上是美元贷款,陈氏做交易多半是用美元结算,这使得外界对陈氏的海外背景深信不疑。 裕民财务的首脑自身不干净,故对他们与陈氏间的“业务往来”,捂得严严实实。

据传媒称,裕民、汇丰、获多利、宝亨等银行机构,贷给佳宁的债款近百亿之巨!不少高级主管因呆帐而失掉饭碗。

1983年9月18日,警方全面搜查佳宁集团总部、佳宁财务顾问获多利公司、法律顾问律师行,以及有关人员的私人住宅。 证监处也于同日,下令对佳宁集团清盘。

10月2日,警方拘捕了陈松青等数名有关人士,另有数名有关人士在逃。 1984年4月13日,协助佳宁完成多项地产交易的著名律师约翰·温巴思,在警方准备向他套取口供的前一天,自杀溺毙在家中游泳池内。

冼姓疑犯在逃,伊巴拉希谋杀案只能束之高阁。 传闻中的主谋陈松青,自然也不必为伊巴拉希的死负责。

经过两年多的调查,警方也只能以串谋他人讹骗佳宁股东及债权人的罪名指控陈松青,此案自1986年开审,一年后审完。 主审法官是当年审理张祝珊家族财产纠纷案的柏嘉(可参见第56章),他以证据不足与罪名重复为理由,判决陈松青等6名被告无罪,当庭释放,其中两名被告获赔偿3600万港元诉讼费。

全港舆论哗然, 法律界与传媒抨击柏嘉的办案能力。1988年3月,柏嘉引咎辞职。 有人戏言,陈松青砸了柏嘉大法官的饭碗。 这场官司,港府直接费用高达.1亿港元。

那个负责弃尸的麦姓男子,另案审理。 他罪名成立,被押送赤柱品尝铁窗的滋味。

1991年11月,廉政公署检控陈松青涉及8项向银行职员行贿罪。 1991年6月开始法庭聆讯,陈松青的洗罪术再显神威。 陈氏的好友,曾做佳宁“高参”的立法局议员詹培忠说: “没有充分证据就不要告人家。

下面我们再看另一位股市枭雄,其能量绝不在陈松青之下,运气则比陈氏好得多。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