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战:风驰电掣颜黄邓胡瞻启德

2019-12-1608:37:39香港商战:风驰电掣颜黄邓胡瞻启德已关闭评论

启德机场

启德公司, 实际上是最早跻身汽车业的华商。 现在的港人往 往忽略这点不计一一因为他们创建机场影响太大, 掩盖了他们其他业绩的光辉。

启德公司的主要创始人是何启爵士,何启与中华巴士、中央的士的老板皆不同, 他完完全全是一位儒商。

何启之名, 常会被人误解为何东家族之人。 施氏的几个 儿子;姓名中都有一个“启” 字。: 如何东叫何启东,何福叫何启 福。 其实, 何启之名只是与 何东兄弟重合了两个字, 其他均不搭界。何启是广东南海县人,小时随父母在香港教会办的书院念书。 随后留英就读亚巴顿医科大学, 以优异的成绩获博士学衔。 毕业后从医, 业余兼修法 律,1882年考取英国律师资格。 回香港状师(律师)行,是香港著名华人律师。稍后创办雅丽氏(雅丽氏为何启的英籍亡妻 ) 医院, 任该院总理。

何启是香港第三位华人议员。 第一位是政治家伍廷方。伍廷方1882年离港, 议员之席由大学者黄胜接替。 1890年黄胜退休,何启继任议员一职。何启在任期间, 曾长期羁留上海。港督罗便臣,便打算清华人财阀何东接替何启腾出的议员空缺。 后何启提前回港,何东做议员之事告吹。

何启在后世名气不如 何东 响亮, 这是因为财富没何东大,子孙没何东众,花边新闻没何东多。 在当时,何启在舆论界的影响, 与何东不相伯仲。

何启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关心华人利益, 积极倡导华人社团活动。1908年9月26日,英文《南华早报》 刊登一封署名“美国人” 的读者来信, 信中污蔑华人不讲文明, 主张电车与公园, 另设西人座位, 以免华人混迹西人之中。

这种明目张胆的种族歧视与偏见,激起香港华人的公愤。 在香港上流社会聚会中,何启曾多次提到《南华早报》的这封信, 驳斥这种种族歧视狂言, 表明华人不可欺辱的立场。

这封信, 成为 何启日后投身实业界的契机。 何启认为, 华人要想在香港与洋人真正平等, 光靠请愿、 抗议是远远不够的; 寥寥无几的华人议员或太平绅士也不能说明问题;还得在经济实力上能与洋人抗衡比肩。

何启与他的至友一一富裕华商区德创立启德投资公司。 “启" 与“德” 分别取自两人的名字。 稍后, 华商曹善允加盟启德公司。

一战结束, 香港经济蓬勃发展。 启德公司于战后次年(1919年)在九龙设立一家启德汽车公司, 最初只有两辆巴士, 对开于九龙城与尖沙咀之间。 生意兴隆, 车队迅速增至4辆巴士。

启德公司, 开华人创办汽车客运业之先河。 但启德的汽车客运业稍后停滞不前,直至式微转让。为何这般?

何启、 区德有了一个非常宏伟的计划-填海建飞机场!

香港的航空史可追溯到1911年。英国人在香港开办了一家远东飞机公司。这年3月,飞机从英国运来香港,利用沙田火车站前的一片沙滩做飞机场(今为沙田跑马场)。

远东飞机公司定于3月18日举行飞机表演。 这一天, 阳光明媚。 数千洋人华人坐火车专列去沙田, 港督卢押也前往观看, 表演场有仪仗队奏乐助兴。扫兴的是, 这架庞然“大鸟” 因风力太大而不 得“展翅飞翔" 。 表演改期, 一连数天, 都是“风力太大" 。 一直等到27 日, 风力才稍平息, 飞机在螺旋桨的推动下, 才摇摇晃晃升高。 飞行高度只有60英尺,飞行距离约200多公尺。 因数次延期, 目睹飞机飞翔的观众仅 300 余人。 沙田远离港九城区, 港民只是从报章获悉这一情景。

飞机表演很不尽人意, 却是香港航空史划时代的大事。

在较长的时期, 人们都认为飞机只是幻想家与冒险家的玩意。 尤其是第一次飞机表演, 给港民的印象 很 “恶劣”,稍稍起一点风, 飞机就飞不起来, 香港差不多天天起海风, 飞机有何用? 并且, 飞机飞 得那么 低、 那么短,充其量只能让人过过飞天的瘾。 其后,飞机一年比一年先进, 可出事频繁, 人们认为是最不安全的交通工具。

现在,何启、 区德却要填海建飞机场。 真叫人不可思议!

何启认为, 人类将进入 航空时代。香港作为世界自由港, 与世界各地的联系, 首选的交通工具将是飞机。

何启对航空史了如指掌。 1903年, 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 行者号飞机, 开创了人类史上第一次飞 行。 首次飞 行仅 37 米, 尔后航距不断增长。1909年,法国人布勒里奥首次驾机飞越英吉利海峡。

1911年, 美国人罗吉斯首次飞越美国东西海岸。一战期间, 飞机大量用于空战。 同时, 民航机载客运货业务也在逐步拓展。

何启坚信,飞机性能将会愈来愈优良, 实用性会愈来愈大, 一定会成为最快捷、 最安全的交通工具。 那么, 为迎接航空时代的到来,一定得有永久性的飞机场与其配套, 远不是临时性的简易跑道所能适应的。

何启在提交给港督的信中指出: 要使香港成为真正的世界自由港,不仅要保持世界航海港的地位, 还要使香港变成未来的世界航空港。

何启的设想,得到港督史塔士的肯定。

1920年, 启德公司在九龙湾北岸正式进行大规模的填海工程。

工程进行到一大半, 资金告罄。 为获取新的资金,启德公司把一幅新填地划片拍卖 ( 新填地产权仍属港府), 开发成住宅商业区,建筑限三层以下。 这一片及后来机场附近的填海地, 有许多带

“启” 字的街道:启德道、 启扬道、启达道、 启东道 (又有人认为是纪念何东的)、启福道(与何福的原名何启福相吻)、 启华道、 启位道、 启仁道、 启礼道、 启乐道, 等等。

1924年,共完成新填地120英亩。临海的一片开辟成民用机场。民用机场经港督批准, 命名为启 德机场。 最先开辟的航线是香港至广州,以后逐年开辟至上海、 新加坡的航线。

最初的机场面积 仅现在的 1/10。1928 年, 港府作价收回启德机场, 开始第二期填海工程,并将其改为民用军用混合机场。 二战期间, 启德机场的军用飞机、 民航机被日军炸成一片残骸。为改成日军在南中国的最大空军基地,日军指挥中国劳工进行第三期填海工程。 为取土石, 不惜炸毁香港最有价值的古迹宋王台。

启德机场又经过战后数次大规模扩建, 成为世界最大的航空港之一。它的正式名称是: 香港国际机场。但人们仍习惯叫它启德机场。

启德机场, 是香港华人在香港航空史上立下的一块丰碑。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