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战:风驰电掣颜黄邓胡瞻启德

2019-12-1608:37:39香港商战:风驰电掣颜黄邓胡瞻启德已关闭评论

红牌车主

胡忠是40年代至60年代香港赫赫有名的 “的士大王” 。 对出身猪农、 生活在薄扶林乡间的胡忠来说, 这般辉煌的成就, 大概做梦也不曾想到。

胡忠祖籍广东花县,父亲胡社生于1880 年来港谋生。 他是个安分守己的农民, 香港的生 活, 完全是花县老家的重演。 他与妻子刘氏住在岛西的薄扶林村, 搭了一间棚屋, 种菜养猪, 别无他求。

1902年胡忠出世,他很小就帮家里做活。 胡社生深感自己出息不大, 就送10岁的胡忠到书院读书。 胡忠聪颖好学, 尤喜欢英语。 可惜求学生涯仅短暂的3年, 家里遭风灾, 无法供胡忠读书, 胡忠又回家种田养猪。 不过这3年, 对胡忠未来的发展大有好处。年青的胡忠视野开阔,雄心勃勃; 略通简单的英语会话, 便于他开的士载客。

1921年, 父亲胡社生逝世。 19岁的胡忠肩负起上有老母、 下有妻子儿女的重担。 按理,种菜养猪, 能维持一家糊口御寒,该心安理得了。 胡忠却不安分, 他想跻身新兴的汽车行业。

为赚足考牌的第一桶金, 胡忠停止种菜, 专营盈利略大的养猪场。 另外,他到一户洋人家做花匠,每月赚取12港元薪金。 到 1924年, 他不仅偿还了家中的债务, 还积攒下500港当胡忠提出要拿出300港元去学驾驶汽车时,母亲刘氏顿时瞠目结舌。

良久, 刘氏说道: “ 行船跑马三分险, 汽车这东西, 开起来像飞一样跑,你怎想到弄那玩命的东西?"

胡忠说:"一个的士司机,月薪有30 元, 若加上小费,就有七八十元,我们家就不必受那么多苦了。”

刘氏仍是反对。胡忠耐心地说服母亲, 终于得到母亲的同意。 几十年后,胡忠向子孙回忆当时的情形说:

“母亲虽然竭力反对我的计划, 差点使我学不成,我一点也不怨母亲, 我很理解她老人家的心情。 母亲当时说,一个人要知足常乐,只要克勤克俭, 就不会像过去那样三餐不继。 人要脚踏实地, 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我当时就泪流满面。 后来母亲同意我学驾车, 我不管遇到什么挫折, 也不管如何发达, 我都 不 忘脚踏 实 地、 克 勤 克 俭 这 句 话。

1924年,胡忠到当时唯一的一家的士公司-红边的士公司学驾车。学徒收费100港元, 加上请师傅喝早茶等多项开支,总计300港元,胡忠勤奋好学, 经过3个月的训练, 一次就考到执照。

考到执照,有人介绍胡忠给一位洋行老板开私车。 薪水很高, 又轻松, 胡忠却不愿去。 他不愿做洋人的车夫, 宁可自己掌握一辆车,于是就留在红边公司开车。

胡忠最初在九龙区开车,月薪30港元,加上小费,每月收入就有100港元左右。 那时有钱人拥有私车的不多,的士生意红人, 司机是门很吃香的职业。 胡忠却不以此为满足, 他暗暗计算,一辆车的成本是多少,一天的毛收入是多少,汽油薪金等等开支是多少,那么老板一辆车一年的收入是多少。 胡忠愈算愈觉得是条财路, 大有 作为。半年后, 胡忠调港岛跑车, 港岛人多繁华, 生意更红火。 胡忠为攒足买车的钱,从清晨跑到后半夜也不知劳累。月薪是固定死的,多跑可多捞 小费。 胡忠回忆道, “那时候的人忠厚, 车钱一仙不少交回给老板,我几乎没听过哪个司机私吞车钱的事。 现在这样就难行得通, 现在习惯把车包给司机。

胡忠等不及攒足车钱再买车, 就动员另一个司机参股拿出150港元,加上自己的450港元,就有600港元。 那时一辆的士需2000港元,胡忠焦虑之中灵机一动, 收下4名考车牌的学徒, 共得学费600港元,这样就有了1200港元。 胡忠拿1000港元交了首期, 剩下200港元作日常开销。 胡忠辞去红边公司的职, 做上红牌车主。 为了供车, 胡忠早上5点起来教学徒开车,7点去货车公司上班, 下班后接合伙人的手开夜班红牌车,一天只能睡几个小时, 却不觉得累。 谁知, 港府在的士公司的压力下,限制个体红牌车主, 不允许满街兜客。的士公司设有固定的传呼站, 听到电话, 就派车去接客。

个体红牌车主一下子陷入困境, 几乎寸步难行。 胡忠苦苦支撑了几个月,入不敷出, 只好把的士卖给广州的车行, 仅卖 得 1200 港元。 胡忠出师不利,情绪低落, 又回到薄扶林养猪。胡忠回忆道: “我那时年轻好强,确实有些冒进。 我只听从了克勤克俭的母训, 而把脚踏实地抛到一边。"胡忠时时不忘东山再起,到 1927年, 他见港府对个体红牌车的管制有所松动, 又重操旧业。 他拿出1000港元, 买下一辆二手车, 日以继夜地干。等攒足 1000港元,他又买下一辆二手车, 请一名司机开。

就这样, 他以滚雪球的方式, 一年置下4辆二手车。 同业皆吃惊不已, 以为他捡到一箱汇丰运钞车掉下的港币。胡忠说, 我那时这样于, 仍是在冒险。 我常这样想, 我在薄扶林开办猪场之初, 一无所有。 想穿了, 大不了又回去养猪。 就这样, 我认准一个目标, 就无所顾忌地朝前奋斗。 脚踏实地有好几种理解, 我咬定目标不放, 也算是脚踏实地吧。

胡忠扩大车队, 遇到两次极好的购车机遇。

20年代末,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波及香港, 香港业界一片阴云。 商人视投资为畏 途, 胡忠却趁机捞便宜。 别人说胡忠是老衬 ( 傻瓜)。 胡忠说潮水有涨有落, 不会落下去永远涨不起来。

一位印度车行老板, 想卖掉车子回印度老家。 胡忠花了 2000港元, 就买下他的两辆很新的二手红牌车,并获准分期付款。 接着, 胡忠又从帮他维修车辆的亲戚手中低价购进4辆红牌车。这么一来,胡忠就成了8辆红牌车的车主。 经济不景气, 坐车的人也少。

胡忠降低车价, 以 薄利多载的方式维持营运。

到1934年,香港不景气达到顶点,很多车行都支撑不下去。 胡忠对要不要趁低买车犹豫过 好久, 他这么想:不景气到了顶点, 或许就像落潮把礁石全露出来, 那么接着就开始涨潮。

胡忠咬咬牙,以1.8万港元的低价买下新的士公司的12辆车, 首期8000港元, 余款分期付完。 当时同业部认为胡忠 神经有问题。 胡忠嘴里说, 大不了回薄扶林养猪, 可心里仍有几分胆怯。经济起伏, 毕竟不像潮涨潮落那么有规律, 如果不景气再持续两到三年, 这10多辆车,就成了一堆废铁。

那时候, 商人及高级职员, 连自己吃 饭都成问题, 谁还坐得起车。

胡忠在经济低潮中,成立中央的士公司。

第二年, 全球经济复苏, 香港商界又充满朝气, 商人忙于跑生意, 游客移民接踵涌来香港。 胡忠的车队遇到赚钱的好 时机, 他一有钱就添置新车, 令同业艳羡不己, 说胡忠会掐算。 胡忠自 忖道: 看来我是有点先见之明, 不过, 说起来还是我更敢冒险。

到1941年香港沦陷前,胡忠已拥有40多辆红牌车、 10多辆白牌车一一专门出租给港府使用。

养猪佬出身的胡忠, 已成为执香港的士业牛耳的泰斗。

香港沦陷,胡忠的车全部被日军充公。 胡忠又一次回到薄扶林养猪。

这是胡忠一生中最大的打击, 胼手胝足干了半生创下的家业,全军覆没。胡忠仍不死心, 他翘首以盼有朝一日重新出山,再创基业。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