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战:太古洋行南辕北辙港为营

2019-12-1608:05:59香港商战:太古洋行南辕北辙港为营已关闭评论

北业南移

在中国的英商, 有一类像香港电业世家嘉道理一样, 整个家族都定居香港, 彻底扎下 根来; 有一类仍把家安在国内, 只把中国当作生意场, 这一类以施怀雅家族最典型, 家族的大部分成员仍居住在约克郡等地, 并另有家族事业。

施怀雅家族的年轻一代, 均在英国接受良好的贵族教育, 与父辈一道参加贵族社交圈的活动。 在香港的英商中,施 怀雅家族贵族气最依, 其男性成员,均被英王授予爵士衔。

1898年,约翰森姆爵士病逝在家族的庄园宅邸。 他临终前对儿子约翰和华伦说: "香港虽是英殖民地,可大地太小,家族事业的重点只能放在上海。

施怀雅兄弟来到万里迢迢的远东。他们与父亲一样, 先滞留香港, 然后再,沿海北上, 一路巡视太古设在厦门、 福州、宁波的分行和办事处。施怀雅兄弟进了上海的太古商馆, 听取代理大班和买办的汇报。

太古的轮船公司,已成了长江流域与东部沿海最具实力的航运公司。但是, 太古的海外贸易却遇到空前的挫折。 中国的茶 叶受到印度茶 叶的猛烈冲击,印度茶更符合欧洲人的口味,现在中国的茶叶输出业务每况愈下。中国的丝绸输出也基本处于这 种情况。 日本缫丝业崛起, 它的现代工厂作业的成本,远低于中国的古老作坊。横滨的分行的丝绸业务,受到日本商社的有力挑战。 所以, 太古的丝绸业务已是无利可图。

现在, 摆在施怀雅兄弟面前的只有一条路, 缩小贸易, 增强实业。 太古的实业, 有以上海为中心的航运业, 还有,香港的糖业和冷藏业。

施怀雅兄弟决定投资造船业。 首选地点是上海。 上海已成大远东最大的造船中心, 虽有许多造船的便利,竞争也是很激烈。 浦东有大片稻田蔬菜地可资办厂, 由于洋商均看好上海, 土地价格并不菲。

施怀雅兄弟沿海南下, 几个通商港埠都不甚理想。 到香港, 没想土地竟这么快解决。 太古以每平方英尺3仙的价格, 向港府租赁了53 英亩的荒地, 其地点就在今日鲫鱼涌的太古城。

太古船坞花费了9年时间,于1909年才建成, 为筹措资金, 太古不得不把冷藏库卖给温逊医生创办的牛奶公司。

当时香港最大的造船公司, 仍是历史最悠久的黄 埔船坞。 为与其竞争, 太古船厂从英国聘请造船师和工匠。 船坞的岸边, 还设有太古机器公司, 与造船相配套, 并开发制造纺织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欧洲的大型船厂转入制造军舰。一贯依赖欧洲造船业的远东船商, 不得不在远东购置新船。 远东 造船业进入黄金时代, 太古船厂趁机扩大规模, 工人达4000之多,与香港造船业者大黄埔船坞并驾齐 驱了。

1916年, 黄埔船坞造出万吨级海轮。 1917年3月, 太古船厂造的爱图里加士号下水, 远航旧金山。 该船为太古参股的蓝烟囱轮船公司所有, 是当时吨级最大的商船。

约翰、华伦无意违背先父遗嘱,洋行总部仍设在上海。 但实际上, 已造成重点逐步向香港转移的既成事实。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