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名之误
太古洋行是1866年来远东发展的, 最 初总部设在上海, 香港太古仅是一家分行。 施怀雅家族的先辈力主发展重点放在上海,但后来, 却出现香港太古一枝独秀的既成事实。 是家族的后代有意违逆先人遗 嘱, 还是别的原因? 太古在香港创办一系列实业, 终成为香港赫赫有名的大洋行。
今日港人, 不知太古洋行者, 可谓没有, 它是现在港埠的最大英资财团之一。 然而在上世纪后半叶, 太古还默默无闻。
太古是施怀雅家族的产业。 它下像早期的许多洋行公司,易帜改号,创始人的后代早已排斥在外。 百余年来, 施怀雅家族一直牢牢控制着太古。
施怀雅家族经商史源远流长。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商人的地位大大提高。 殖民扩张, 是以武力与贸易力战略,的。 在 18世纪,施怀雅家族的先人,就去当时最大的英殖民地北美从事贸易。
1816年, 老约翰成立约翰施怀雅父子公司。 公司总部设在英格兰中部的约克郡。 公司业务主要是棉花贸易与成衣制作。 美国南部是世界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棉质上乘, 价格低廉。 老约翰常常往返于美国萨凡纳与英国的赫尔港之间, 英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生产国,小小的约克市就有好些间纺织厂。老约翰不想跻身竞争激烈 的纺织业, 他在约克郡开办了一家制衣厂, 由家族成员打理。
老约翰有两个儿子, 长子约翰森姆·施怀雅出生于1825年,3年后,其次子威廉克逊· 施怀雅出生。 他们均在约克郡的贵族学校读书。
1847年, 老约翰离世。 年仅22岁的约翰森姆与不到20岁的威廉克逊继承父业。 约翰森姆关闭了盈利甚微的制衣业, 专门从事棉花贸易, 盈利颇丰,销售渠道遍布西欧各国。
美国的棉花主要靠黑奴种植。 1861年, 北方工业资产阶级与南方固守蓄奴制的庄园主爆发南北战争。 施怀雅家族的棉仓毁于大火。 战争期间, 棉花种植停顿, 海疆被封锁, 棉花出口中断。 南北战争,一直延续到1865年才结束。家族事业遭受沉重打击, 施怀雅兄弟束手无策。
这时,一位叫罗拔 贝达费德的商人, 怂恿施怀雅到远东去发展。 贝达费德曾到过中国,他和众多初到中国的商人一样, 把赌注押在鸦片上, 但很快发现, 鸦片生意并不好做, 基本给大洋行垄断, 小商小贩, 只能吃他们剩下的残羹。 贝达费德转而做其他生意,待他回家乡娶妻,已是令人企羡的小富翁。贝达费德以中国通的身份;向施怀雅兄弟介绍远东掘金的 神话。 其时正是远东热, 而美国南北战争不知会打到什么时候, 约翰森姆透过传媒,洞悉出远东贸易确实前景远大, 遂答应了贝达费德的建议。
1864 年, 贝达费德及施怀雅公司成立。 贝达费德任董事长, 约翰森姆任总经理。 次年, 两人来远东作商贸考察。 他们先达香港, 贝达费德认为香港的天地太小, 除了转口贸易, 本地市场太小。 他们沿海北上, 在厦 门、 福州、宁波短暂停留, 认为不甚理想。 最后到达上海,立即为上海蓬勃的发展势头所吸引,决定在上海扎营。
1867年, 贝达费德及施怀雅公司在上海开业,中文译名为太古洋行。关于这个译名, 历来有两种说 法。贝达费德请一位英国的通译翻成中文名,通译认为,公司设在中国,中国是地大物博、 历史悠久的古国, 便 叫太古。
另一种说法, 约翰森姆在上海城隍庙游览, 见中国人的红包和灯笼上有大吉二字。 回公司后, 照葫芦画瓢歪歪扭扭写下太古二字, 殊不知记错了, 就将错就错, 作为 洋行之名。
两种说 法, 孰是孰非, 就是施怀雅家族的后代都说不 清楚。 对他们来说,考证行名已无任 何意义, 太古早已是香港响当当的公司名, 太古就是施怀雅家族身份与财富的象征。
贝达费德与太古仅有一年的缘份。他虽然 吃过走私鸦片的亏, 但欲借鸦片暴富的梦始终索绕心中。 他认为现在财力雄厚, 有上海的商馆为据点, 正好 跟赚得忘乎所以的大鸦片商竞一日之长。约翰森姆却不苟同, 他已靠棉花掘到第一桶金, 不愿去冒这个风险。
约翰森姆并不认为走私鸦片是罪恶, 他只是认为若要在一个地方落脚,必须做正途生意, 中国人仇视鸦片贩子, 做这种偏门生意不会长久。
两人意见悸逆, 常常闹得脸红脖子粗。 贝达费德见公司的正途生意分外萧条, 提出退股, 与施怀雅兄弟分道扬镰。 贝达费德说, 没有他, 太古洋行 将难以维系。
贝达费德退股, 大古洋行的确陷入困境。 施怀雅兄弟到在沪的英商中招股,维持住洋行的生存。 在以后的岁月,太古洋行还组建成股份有限公司,不断增资扩 股。 最大的股东, 仍是施怀雅家族。
兄弟俩惨淡经营,洋行渐有起色。老大约翰森姆不待洋行实力雄厚就积极向沪外扩张。 他向股东这样解释道:“必须吸取棉花贸易的教训, 不能把公司困在一个业务,困在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