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山勇退
长期以来, 众多的小鸦片商只能成为大 鸦片商的附庸 (将鸦片交他们代理), 或在大鸦片商的势力范围外生存。
大鸦片商垄断与中国鸦片商单独交易的局面, 于1850 年被打破。 各轮船公司纷纷开辟至各口岸的航班, 为走私鸦片大开方便之门。
从50年代中期起, 沙宣洋行从鸦片贸易中崛起, 成为渣甸洋行的强大对手。 沙宣洋行长期向中英两国出口印度原棉。1834年,大卫·沙宣(David-Sassoon) 开始涉足向中国走私鸦片。沙宣洋行首 次使渣甸洋行感到威胁, 是它与印度的英商采取联合行动, 在加尔各答拍卖中高价收购鸦片。
1860年, 沙宣又采用渣甸、 颠地三四十年代的战术, 在中国的口岸大量低价 销售, 从而挑起新一轮价格战。 沙宣有自己的 销售网络, 沙宣的客户都是新一代中国鸦片商, 他们早就不满渣甸、 颠地与中国大烟枭独霸市场。
鸦片贸易的暴利年代是19世纪30年代, 盈利达百分之几百。惊人的利 润导致恶性竞争, 鸦片供大于求。 据剑桥大学存档的渣甸洋行资料, 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渣甸洋行自有鸦片贸易利润率为 15%, 代理鸦片贸易利润率为4%。 这比正常商品贸易利润略高一些, 因此, 面对沙宣挑起的价格战, 渣甸 洋行大班作出抉择: 置之不理。沙宣洋行进而釜底抽薪, 欲切断渣甸的鸦片货源。 沙宣的做法是, 对控制鸦片货源而又愿交易的印度商人, 预支3/4 的货款。 这样使得大部分印度鸦片商跟沙宣跑-其中有不少渣甸的老客户。
渣甸 陷于被动, 予人“束手待毙"的感觉” 到 1871 年初, 沙宣洋行控制了70%的鸦片,成为远东最大的鸦片商。
1872年11月,渣甸洋行在印度的关系企业伊杜吉公司倒闭, 标志着渣甸洋行大规模鸦片贸易 的结束。 此后, 只从事少量代理,直到彻底淡出。
靠走私鸦片发迹的渣甸洋行, 最后“死" 在鸦片贸易上。 这同时又意味着渣甸 洋行获得"新生" ー30年来, 靠鸦片利润支撑的各项投资项目已具规模, 有的已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渣甸洋行由罪恶的鸦片走私, 转轨"民生事业” 水到渠成,未经历痛苦的“分娩"。
百余年来,渣甸洋行一直是香港最大的综合性集团, 产业领域几乎无所不包。 相反, 在鸦片贸易中脱身迟缓的其他洋行未顺利地进行转轨, 在日后的香港经济界影响日微,直至消亡。
我们回 过头看威廉 ·渣甸的言行,这个臭名 昭著的大毒枭, 同时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商界枭雄。
在今日香港康乐大厦48楼, 伯和公司总部的大班办公室, 大班座椅背面的墙上挂着一幅油画, 画中人是一位气字轩昂的19世纪英国绅士。这位绅士就是公司创始人威廉·渣甸。
怡和集团, 通常被认为是凯瑟克家族开创的事业。 今日港人, 不知道怡和的人可谓是没有, 但年轻的一代, 不知怡和的前身是渣甸的也为数不 少。 在内地, 除少数学者, 都只知道渣甸 ( 查顿 ) 仅仅是个十恶不赦的鸦片贩子, 而不知他开创的公司在本世纪的香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渣甸洋行是怎样变成怡和洋行的?又是怎样落入凯瑟克家族手中的?
这其中又有一段漫长曲折的历史。货柜码头已成为香港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