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战:渣甸洋行千失措渐上正途

2019-12-1607:59:40香港商战:渣甸洋行千失措渐上正途已关闭评论

渣甸议政

渣甸的担忧不无道理, 香港九龙,近在咫尺。 香港前 途未卜、 英军虽造成占领香港的事实、 但清廷与英廷、 均未承认《穿鼻草约》。

这种担忧, 就连 《穿鼻草约》 的炮制者义律亦是如此。 香港北岸, 铜锣湾才算真正的中区, 且地势较平坦开阔。

但香港的政治中心女王城, 并来建在铜锣湾, 而是建在后来因有女王城才定名的中区 (今日的中环)。 义律是出于这种考虑:铜锣湾(含今日的湾仔)离九龙的尖沙 咀最近, 清军若封锁两头狭窄的海峡,铜锣湾便会落人挨打的被动局面。 而中区离尖沙咀稍偏西,背后是太平山, 维多利亚港西的海面较开阔,便于增援或撤退。

因此, 义律不惜在太平山麓开山破石, 修筑女王城。

义律没看到女工城建成便被革职离港。他是香港事实上的第一任总督, 行使总督职权从1841年1月至该年的8月一一非常短暂, 却是香港开埠史至关重要的人物。

渣甸没见到老朋友义律, 传说他去了印度, 又说他回了英国。 接替义律驻华商务监督一职的,是老殖民官员钵甸乍爵士。 庄士敦爵士任临 时总督, 取代义律行使在香港的最高行政权力。渣甸去 “政府山" 拜见庄士敦, 两人在交谈中, 均流露出对义律的钦佩。义律对英殖民统治的贡献, 还不在于实现了英军对香港事实上的占领, 而在于他提出了治理未来香港的总体构想。 义律在英军占领香港不久,面对着荒芜的孤岛, 宣布香港为大英帝国统治下的世界自由贸易港。

义津与麦伯联名发表安民告示, 提出 "凡属华商及华人船舶来港贸易, 免缴纳任何费用赋税”; “岛上华人居民, 应依照中国 法律习惯办理,但废除拷 打”; “一切礼教与典仪风俗习惯及私有合法物产权益,概准仍旧自由享用",等等。渣甸在庄士敦处, 看了告示的文本, 拍案叫绝: “就该这样! 不建成自由港, 谁愿来这蛮荒小岛做生意? 英人治港, 但开发香港, 主要得靠华人。 中国不比黑非洲,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 所世袭的一套根深蒂固, 只有这样, 才能吸引华人,安抚民心!

庄士敦小心翼翼道: “我想, 麦伯将军的治港主张是十分明智的, 无论是大陆华人, 还是南洋华人, 均对赋税不堪重荷。 麦伯将军的安民告示 一出,就有好些华人来港谋求发展。"

渣甸道: “你这老狐狸, 做上临时总督口气都变了。 麦伯乃一介武夫, 有这样的政治远见? 义律拉他联名, 是借他占领军司令的威严! ”

渣甸为义律的革职忿忿不平, 鉴于身为国会议员的特殊身份, 渣甸在给英王英廷的 信中, 没有直言为义律 鸣不平。 渣甸只是极力推崇义律、 麦 伯的治港主张, 希望英王英廷, 把“自由港”列为治港的千年大计。

渣甸的信没有回音, 原因可能是对义律过份溢美。 实际上, 英廷奉 行的,正是义律最先提出的自由港政策。 历任港督。 都是在义律总体构想的框架下进行治港, 并加以发挥的, 如果英国未奉行自由港政策, 就不会有今日香港的繁荣。

在今日的香港,没有一处地名是纪念义律的。 历任港督卸任,都有 以他们的大名命名的街道、 建筑与机构。 另外, 凡对香港起过重要作用的英人, 也均在香港地图上留下他们的名字。 对英国来说, 义律是香港开埠的第一元勋,是未来香港的总设计 师。 港英历史对义津, 极不公平。

渣甸在生之时, 决不会料到历史 将是如此嘲弄他的老友。 如料到, 不知他会产生何种感想,作出何种反应?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