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战:渣甸洋行千失措渐上正途

2019-12-1607:59:40香港商战:渣甸洋行千失措渐上正途已关闭评论

强龙回港

冬季的利物浦, 铅灰色的云层笼罩着港湾。 与港湾相连的是大片的现代工厂, 高大的烟囱不 停地把黑烟喷向云层, 使铅灰的云层愈加阴暗。

珍妮号邮轮即将启锚航抵香港。 码头上挤满了远行或送行的人。

在不远的货运码头,泊着一艘下水不久的货船-渣甸号。 船东是刊物浦的一名船商, 在东方, 他承运渣甸的丝织品及鸦片, 大发横财。 为感激渣甸,他将在利物浦订造的新船命名为渣甸号。 渣甸出席了下水仪式, 利物 浦商会主席的千金命名 船名。 她那双深蓝色的迷人眼睛, 令渣甸联想起美丽的香港海湾。

此刻, 码头上熙熙攘攘的人们, 谁也不会注意 站在货包后的一对绅士。年长的60上下,年少点的也有50挂边, 他们的皮肤泛着古铜色光泽,眼窝透射出刚毅冷酷、 不屈不挠的光芒。

落眼便知, 他们是从惊涛骇 浪、 出生入死中摔打过来的。

他们就是威廉 ·渣甸 (william Jar-dine) 与詹姆士·马地臣 (James-Matheson)-对最佳生意拍档, 一对在中国臭名 昭著、 在英国享有盛誉的人物。

渣甸刚刚当选为议员,成为富甲一方、 权势赫赫的贵人。 在中国, 令他魂牵梦绕的东西太多。 本来, 财粗位显的他, 可呆在自己的庄园颐享天年, 届时出席国会例会, 左右内阁, 并投票决定帝国在全球的事务。 但渣甸更崇尚实干与冒险, 对国会的争论不休与繁文缛节不 胜其烦。 英军占领香港, 他怎么也坐不住,恨不得插翅飞到香港去。

马地臣晚一年逃回英国, 他若再 晚一步, 就会被愤怒的中国人抓住, 剁成肉酱。 马地臣回英后, 准备买下路易斯岛, 兴建富廷般的宅邸, 发誓要把耽误的一切统统补回来。 他赶来利物浦是为渣甸送行的。他已经实现了他的淘金梦一一腰缠万贯, 他再也不愿拿性命去与清兵的枪刺和飓风暗礁冒险。

珍妮号邮轮 鸣着长笛,徐徐离开 码头。 甲板上男人神色肃穆, 默默向 泪水汪汪的亲人告别。 马地臣站在货包上,挥动着黑色的呢帽, 祝渣甸一路平安。渣甸 很快就被人认出, 人们簇拥着渣甸进了餐厅,将渣甸团团围住, 聆听他鸦片贸易的传奇经历。

渣甸说:“鸦片贸易并不像人们传说的那么好做。 你们知道其中的艰辛与危险吗? 知道有多少商人和水手, 在可怕的热带飓风中葬身海底吗? 知道在马六甲海峡和南中国海有多少海盗出没无常、 杀人越货 吗? 知道顽固不化的中国人有多么厉害 吗? 他 们平 时沉默得像一块石头, 发起怒来就像孟加拉虎, 会把人撕成碎片! ”

“ 照渣甸先生这么说, 最好大家都要对鸦片敬而远之。”

“正是这样。 最理想的贸易方式,是英国输出工业品, 中国提供农产品。可中国人愚昧不开化,只能靠鸦片摧毁他们的贸易壁垒,用他们中国人的话说,叫敬酒不吃 吃罚 酒。 记住, 帝国的利益高干一切。 无论我 们在何地, 在干什么事情, 部不可忘记这点。 这也是女王陛下亲口对我说的。”

邮轮向南驶去, 夕阳西坠, 海水像血一样配红。 天渐黑, 星光稀疏, 海风一阵紧一阵. 渣甸独自呆立在甲板上,望着漆黑的海水, 沉浸在如烟的往事中......

印度加尔各答大地, 开满了绚丽斑斓的罂栗花。 初踏上这片大地的威廉 ·渣甸, 立即被 这红紫白相杂的花海所吸引, 他没有想到 这会是 “罪恶之花”,是一场未来殖民战争的“罪恶之源”。他自己也由此而堕落为历史罪人。

1773 年, 英属印度政府, 批准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鸦片专卖权;1797年,又准许东印度公司垄断鸦片制造的特权。 东印度公司获得专权后,鼓励农民大量种殖罂栗花, 然后收购其果实运往加尔各答鸦片加工厂提炼。渣甸是东印度公司的外科医生, 东印度公司等于是印度的国中之国, 享有最多的特权, 各种设施十分齐全。 渣甸在这里过着贵族般的生活, 环境优雅,受人尊敬。 对鸦片他不陌生, 他在英国就常使用印度产的鸦片, 用于止 咳、 止泻、 镇痛等 治疗。 他 吃惊的是这里的鸦片这么丰富, 岂止满足有限的药用, 足以供给成千上万的瘾君子!

当渣甸听说在中国确有成千上万的瘾君子时, 他为东印度的行径感到羞愧。但他很快就释然-因为中国对英国的“和平贸易” 采取敌视态度, 导致英国白 银大量外流。 扭转巨额贸易逆差的唯一途径, 只有输入鸦片,这只能是中国人“自作自受” 。

渣甸做了东印度公司的随船医生。现在很难考证渣甸是出于家教式的献身精神, 还是有所图谋。 海上行船异常艰辛和危险, 即使在今日有现代化导航设备、 有准确的气象服务的巨轮时代, 航海仍被视为危险的职业, 渣甸的侄婿威廉· 凯瑟克曾回 忆说, 渣甸先生一生喜欢冒险。 无论渣甸是出于 何种原因, 他做随船医生, 使他踏上了另一条人生之路-经商。

东印度公司垄断了英国(包括印度殖民政府) 对华贸易。 公司的商船队把英国产的工业品、印度产的棉花及鸦片运往中国, 再把中国产的茶 叶、 生丝等商品运往英国。 渣甸熟悉了海上贸易的整个过程, 愈来愈为惊人的利 润而怦然动心。

水手普遍夹带私货, 转手卖掉后,就上岸酗酒嫖娼。 渣甸在船队的地位非常特殊, 获得无限度携带私货的特权。大约在19世纪20年代后期,渣甸结束了“经商实习” , 获得英国皇家恩赐的执照, 成为特许经营英国、 印度、远东之间贸易的商人。1828年,他又获得广州地方政府的批准, 取得在广州洋行(十三行)进行商贸活动的地位。渣甸在做随 船医生时, 就与十二 行的 洋华商人与监管官吏相熟, 渣甸正式做了洋行商人, 十三 行的人仍尊称他为“渣甸医生”。

受人尊敬的渣甸医生, 正是从这 时起涉足鸦片走私。 他曾竭尽全力推 销英国的纺织品与印度的原棉, 收效甚微。他最终见利忘义,将良知弃之如敝履。渣甸在广州,与詹姆士·马地臣交往甚密。 马地臣也是苏格兰人, 是英国派驻广州的贸易官,广州西商会所主要成员公司 MAGNIAC&CO。的合伙人之一。 马地臣在广州建有广泛的业务网络, 而渣甸的大本营在印度。 两人商 议合办从事印度一中国间的贸易公司,一拍即合。1832年,他们在广州成立一间私人有限公司, 取两人的名字为公司名: 渣甸一马地臣公司 (JARDINE·MATHESON&CO),简称为渣甸洋行。 这一年, 渣甸 48 岁, 马地臣 36岁。

渣甸洋行生逢其时。 洋行成立的第二年(1833年),由于官办的东印度公司扭转英国对华贸易 逆差不力, 引起英国民间商人强烈不满, 并受到国会的猛烈抨击, 英廷终于取消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垄断权。

醉翁之意不在酒,民间商人凯觎的, 是走私鸦片的高额利 润。

渣甸 洋 行捷足先登, 在英国民间商人中最先置有船和飞剪船。 趸船泊在珠江口伶仃洋,印度等地运来的鸦片在此卸货储船。 飞剪船配有火炮, 行走如飞, 即可对付海盗, 又可与清水 师交火, 是近海走私鸦片的理想运载工具。设在广州的渣甸 洋行, 仍从事棉纺织品、 茶 叶、 生丝的进出口贸易。

惨淡经营, 常常陷入半死不活的困境。 真正使洋行获利丰厚的, 还是来自印度等国的鸦片。 就剑桥大学所存的档案显示, 渣甸原本不希望是这种结局,但偏偏现实如此。 打着做明 门生意的渣甸 洋行, 成了鸦片走私的最大 销赃黑窝。 广州人给渣甸取了个绰号:地老鼠。 说他行踪诡秘, 出没无常, 专做见不得天光的龌龊事。

渣甸最不堪回首的, 是广州市民在两广总督邓廷桢的默许下, 把抓着的中国鸦片贩子, 拉到外国商馆前的广场绞死,尸首悬在空中让烈日暴晒。

不久, 林则徐来广州禁烟, 风声更紧, 所有的洋商皆人人自危。 渣甸知道自己民愤极大,他将银两偷运至澳门,再逃亡英国。

马地臣留下打理洋 行业务。 鸦片战争爆发, 渣甸 洋行迁往澳 门。 中国人的反英情绪日益高涨。 马地臣听中国的贩片商传言: 渣甸、 颠地、 泰勒、 马地臣等十个大毒枭已列进抗英组织的名单,他们已派出杀手, 欲来澳门暗杀未逃的毒果。 马地臣不知真实与否, 他在朋友的劝说下, 逃到伶仃洋的趸船避难。 后又逃到英国。

渣甸洋行代理大班,为马地臣的侄子亚历山大·马地臣。

现在, 渣甸最牵挂的是, 渣甸 洋 行怎样了?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