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利:一价定律

2019-12-1819:03:12套利:一价定律已关闭评论

什么是一价定律呢?

金融学家如此描述一价定律: 在竞争市场上,如果两项资产是等同的, 那么它们将倾向于拥有相同的市场价格。为 什么会存在一价定律?

因为有套利者的存在。 套利者为了获得真实利润, 寻找并发现等同资产的价格差异, 购买并立即出售这些资产。一价定律被套利过程强行驱动。

几千年来, 黄金已经广泛地被用作价值储存和清算支付的手段。 作为一项商品, 它意义明确, 其质量能精确界定。 我们就采用这一个最简化、 通俗的商品来介绍套利如 何运作, 及其如何导致不同区域的同类商品价格趋于一致。如果质量标准相同的一盎司黄金在纽约交易所的价格是1500美元, 那么在伦敦交易所的价格也应该是1500美元左右。一旦价格差过大, 假设伦敦的黄金价格是 1450美元, 套利交易者就会像警犬突击队般立即竖起耳朵。 他们首先会考察从伦敦购买黄金, 并在纽约出售黄金的将有多少花费, 这个花费包括运输、 保险、 税收和中介费用等成本, 这个成本通常被称为交易成本。 如果交易成本小于50美元, 那么就有利可图。

比如说, 交易成本为每盎司 5 美元,那么利润空间就是45美元。由于用飞机运输黄金需要一天, 套利者要想办法消除黄金价格在运输途中可能下跌的风险, 他们会预先锁定1500美元在纽约的出售价格, 同时以 1450美元在伦敦购买黄金。 再假如,套利者能够做到在收到纽约买家的支付后再支付伦敦卖价的货款,那么他们就无须使用自己的资金。 这时他们参与的是一项完美的无风险套利交易。

这样的机会太明显了,不会只有一两个人发现这种价格差。更有可能的情况是每日参与交易的黄金交易商将首先发现这种价格差, 他 们会怎么做, 当然是从伦敦按照当地价格买入尽可能多数量的黄金。 不会持续 很长时间,越来越多的套利交易者会从四面八方涌来参与这场买卖。

无论是什么团体在参与这种买卖活动, 必然是在伦敦大量购买黄金, 并在纽约出售黄金,这种行为会驱使黄金价格在伦敦上涨, 在纽约下跌。 只有当两地的黄金价格差缩小到只有5美元时,套利行为才会停止。

如果纽约的黄金价格低于伦敦的黄金价格, 并且价格差超过5美元, 套利的力量同样会发挥作用,只是从相反的方向。

套利力量的存在,使得纽约和伦敦两地的黄金价格差稳定在与交易成本基本相当的一个范围内,交易成本越低,这个范围就越小。

一价定律揭示的事实如此简单清晰, 几乎每个人都能通过常识来理解它(詹姆斯·D.格沃特尼等经济学家就说过: 经济学本来就是关于常识的学问 ) 。 它是这样的理所当然, 有些人甚至会认为这就是一堆废话。 遗憾的是,人类并不是总能保持哪怕最低限度的理性。 在某些时候, 比如当利益如海市蜃楼般出现在面前时, 我们中的不少人是根本没有能力来理解这类废话的。这样的例子在人类历史中屡见不鲜。 “庞氏骗局"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两种方法可以让一个人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流芳千古或遗臭万年。一个名叫查尔斯庞兹 (CharlesPonzi,1882-1949年)的意大利人就用后一种方法创造了金融历史上一个赫赫有名的名词-一庞氏骗局。

1903 年, 庞兹从意大利移民到美国。 他在美国做过各种工 作, 有合法的也有非法的, 比如 油漆工、 伪造票证、走私商品等, 因此在不少地方蹲过监狱, 有美国的也有加拿大的。 庞兹是个坚强的人, 牢狱的打击并没有磨灭他铤而走险的勇气, 并且他又是个有抱负和理想的骗子, 他不想小打小闹, 在美国这么一个金融社会里熏陶了十几年后,庞兹认为只有跨入金融领域才能尽快实现自己事业和财富的梦想。

聪明人总能找到机遇。很快, 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有一种往来于纽约和伦敦之间的带资明信片, 其作用是满足一次从纽约至伦敦或从伦敦至纽约的私人通信, 所谓带资就是 这 种明信片的价格包含了邮资。由于用途相同, 理论上无 论是在伦敦购买还是在纽约购买这种明 信片都应该是相同的价格。 也许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体系一片混乱, 细心的庞兹注意到, 两地明 信片的价格并不相同,伦敦的价格要比纽约的价格 低了几个便士。 看来庞兹发现的是一个套利机会。

干大事是需要资金的, 于是, 从1919年起, 庞兹隐瞒了自己的历史来到波士顿, 把这个套利机会设计成一个投资计划, 向公众兜售。 他购买了几张这类明信片作为样品, 并承诺投资者6个月可以得到50%的投资回报。 经过一番“路演”,庞兹共收到约1500万美元的小额投资, 平均每人 “投资” 几百美元。 他还给人们" 眼见为实" 的证据: 最初的一批“投资者"的确在规定时间内拿到了庞兹所承诺的回报(所以有这么一句老话:眼见的不一定是真实的), 并且不是原先承诺的6个月, 而是45天(我发现一个规律,骗子都是天生的心理学家).

人群开始躁动起来, 他们称赞庞兹, 认为他是与哥伦布、马尔孔尼 ( 无线电发明者)齐名的最伟大的三个意大利人之一。傻子越来越多,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 差不多有4万名波士顿人,把积蓄交给了这位伟大的意大利人。 在最高峰时, 有超过百万美元落到他的手里。

庞兹住上了有20个房间的别墅,买了100多套昂贵的西装,并配上专门的皮鞋, 拥有数十根镶金的拐杖, 还给他的妻子购买了无数昂贵的首饰, 连他的烟斗都镶嵌着钻石。

当时,个别还有理智的金融专家发现, 庞兹所套利的产品, 那种明 信片,其总发行量不足1万美元, 如此的规模根本不可能支持他所宣称的交易, 他给予投资者的所谓回报实际上是拿后来的“投资者" 的钱给前面的 “投资者” 。于是金融专家站出来揭露庞兹的骗术。庞兹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反唇相讥。 民众已经失去了判断力, 他们更愿意 相信奇迹和带给他们美好憧憬的煽动者, 仍源源不断地向庞兹 “投资” .

打败庞兹的不是民众的理智, 而是庞兹这个骗局的设计缺陷。 为了支付一个傻瓜的“投资” 回报, 必须尽快找到两个傻瓜, 当傻瓜不够用 时骗局自然就会崩盘。

1920年8月,庞兹破产了。 他所收到的钱, 按照他的许诺, 可以购买几亿张这种明信片, 事实上, 他只买过几张。 庞兹被判处5年刑期。 出狱后, 他又干了几件类 似的勾当, 因而蹲了更长时间的监狱。 1934年, 他被遣送回意大利, 他又想办法去骗墨索里尼,没能得逞。 1949年, 庞兹在巴西的一个慈善堂去世。 死去 时, 这个庞氏骗局的发明者身无分文。

此后, 庞氏骗局成为一个专门名词, 意思是指利用新投资人的钱来向老投资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报, 以制造赚钱的假象,进而骗取更多的投资。在这个故事中,以及在所有类似的关于人类癫狂的故事中, 为什么原本稍许凭借大脑就能够识别的骗局会屡屡得手? 为什么理智的声音出现后往往被淹没? 人们明知是错误后为什么不能反思,而是错上加错?

过去的心理学家在解释认知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时,产生了一个认知失调论。 这个理论认为, 人 们先会产生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或态度), 之后才采取行动, 并且行为与认知必须一致, 不然会产生心理失调的现象。很多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个理论。

但是, 当研究者通过另一种途径来考察 行为是否会影响态度时, 他们发现了更高的相关性。 这种观点, 被称为自我知觉论。 我们简要介绍一下这个理论。

当问到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态度时, 个体会回 忆他与这种事情有关 的 行为, 然后从他过去的行为中推断出对该事物的态度。 所以, 如果 你在股市收盘后问一位股民对股市的看法时, 他 很可能会根据当天他股票交易的方向来思考。 假如当天他买入了股票, 他会 认为自己看多后市,假如当天他卖出了以前持有的股票, 他更会肯定地认为后市不乐观。 再换一个问题, 你问一位在万豪工 作的培训专员有什么感受 时, 她可能会这样想: “我做这一行已经有 10年了, 没有人强迫我留下来做这份工作。所以, 我肯定喜欢它! ”

自我知觉论认为, 态度 (或认知)不是在活动之前指导 行为的工具, 人们在事实发生之后表示态度使已经发生的事实具有意义。 与认知失调论正好相反,它认为认知(或态度)是一种很随意的语言表述。 当人们被问到自己的态度时, 他们并没有太明确的想法或情感,自我知觉论指出,人们倾向于找出一种听起来合理的答案。

所以,指导个体行为的(更多的)是习惯与本能, 产生认知的(更多的)是 行为, 在这部戏里,理智扮演的是个小角色,常常看不见它的身影。

自我知觉论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尽管传统的态度一行为关系总体来说正相关, 但行为一态度之间的关系更为有力。 当态度不够明确、 模棱两可时尤其如此。 当你对某个事件缺乏经验, 或过去对它考虑较少时,你会倾向于从你的行为中推断自己的态度。 但是,当 你的态度早已在头脑中形成, 并且界定得十分 清楚 时, 那么, 这些态度 很可能会指导你的行为。

写到这里, 我想起一句话: 成功者找方法, 其他人找借口。.

扯远了, 让我们回头继续讨论一价定律

请不要忽 略一个细节: 一价定律只可能建立在竞争市场之上。 也就是说,竞争市场是一价定律之所以有效的先决条件。

我 们和我们上两代人, 都能清晰地记得中国物价长期 以来有着“平价” 与“溢价” 之分, 同样的商品存在两种市场价格, 符合 供需关系和经济规则的价格是非法的价格,完全没有经济逻辑基础仅仅依靠权カ制定出来的价格是合法的价格。 中国的民众 (而非官员 ) 长期面对这样的选择, 要么成为顺民而食不果腹, 要么为了基本生存需要而违法乱纪。 这种乱象只有依靠计划经 济的体制才能制造出来。

既然存在价格差异, 为什么套利的力量不能起到平衡物价的作用呢? 这是因为在这种社会体制下, 套利的成本太高,以至于这种力量极其微弱。 这种成本不仅仅是物质上的, 还包括人的尊严和生命。 在几十年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 这种套利 行为被称作“投机倒把”, 并被严格地禁止, 投机倒把者往往会被五花大绑、头戴高帽、 当众批斗甚至枪决(考虑到很多老老实实的读书人也有过同样的待遇, 我猜想那些套利者也不会感到有什么不公平)。

然而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 市场逐步开放, 许多人不需要 任何理论知识, 凭借本能、 直觉和 胆量就冲入市场低买高卖, 大获其利, 并涌现出一批神话般的致富故事(比如杨百万买卖国库券的故事)。 其实这没有什么 神奇的,和五花大绑、头戴高帽的前辈一样, 仅仅是在套利。 他们是中国最早凭借经验认识一价定律并从中获得套利实惠的人。

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 手握权力的人可以放心大胆地套利, 并且用的是人民的名义 (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会寻租,必然会套利)。

新华社高级记者杨继绳在1997年刊于《经济参考报》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利用权力进行私有化的形式是:

利用双轨利益差(价差、 利差、汇率差)。由于中国改革是采取渐进方式,必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新旧两种体制同时并存。 既有市场配置资源, 又有行政力量配置资源。 这就出现了一种商品两种价格、一种资金两种利率、一种外币两种 汇率的情况。 而双轨利益差是由官员分配的, 在分配中有很大的随意性。 有人 估计过, 双轨利差、 双轨价差、 双轨汇率差一年就是几千亿元。 如果其中有百分之一漏到了私人口袋, 可以造就多少百万富翁?

制度和规则决定结果, 只有竞争市场的机制, 定价的错误才会被纠正, 也才允许被纠正。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