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船王:董建华困境重组

2019-12-1813:54:24香港船王:董建华困境重组已关闭评论

1980年,78岁的董浩云宣布退休, 长子董建华接班。 此时, 董氏“航运王国” 却开始显露衰败之兆。

似乎为了有一个完美的收场, 或许是出于好强心理, 与同是宁波籍的包玉刚竞争“船王” 。 董浩云虽然预见到行业危机, 却没有停止扩张, 在退休前做成了两件震惊世人的大事。

第一件事是收购世界第一巨轮“海上巨人号" 。 此船全长 458 米, 为世界第一长,满载排水量达56万吨,也是世界第一, 满载吃水超过 24, 因此无法通过苏伊士运河这样水深较浅的航道。 该船是一位希腊 船商向日本住友重工订制, 但船竣工之前希 腊船主破产了, 董浩云在 1979 年半途接手。

第二年, “海上巨人号" 建成下水, 董浩云本人也因此获得 “海上巨人” 的殊荣。这时候, 董浩云的航运事业达到巅峰。 他没有止步, 又做出一件 “锦上添花" 的大事。

1980年, 董浩云开价 12 亿港元,收购英国大型航运公司福纳斯· 怀特公司 (FurnessWithy). 福纳斯公司创办于1891年,当时已有90年历史,旗下的曼彻斯特轮船公司拥有一支50余艘船只组成的强大船队。

但最吸引董浩云的并不是这些资产, 而是福纳斯公司经营多年的南美洲航线业务。 这条 航线一直是董浩云航运事业的短板。 他控制的东方海外、 金山轮船等公司的主要业务集中于远东-北美航线和远东-欧洲航线, 收购福纳斯公司可以填补南美洲航线的空白。

董浩云的航运帝国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独资经营的金山轮船公司, 旗下拥有16艘超级油轮,14艘散装货轮,包玉刚拥有的船只数量虽多, 但都是由单个分公司经营,比不上金山轮船公司,集中了董浩云旗下船只的精华, 因此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強的七大船公司之一”;

董氏另一部分资产即上市公司东方海外, 该公司上市后便开始收购扩张, 截止 1980 年拥有沙特、 利比里亚、 香港、 百慕大等地多家航运公司的控制权, 并涉足海运保险领域。

董浩云早年财力薄弱,常常收购旧船,但又忌讳外人评价他专挑 “二手货” 。 这种矛盾经历使之发迹后极其热衷建造巨轮, 他无疑是香港拥有巨轮最多的船主。 毫无疑问, 这建立在巨额贷款上。

如果抛开那些灼人眼球的数字, 光环之下则是高达50亿港元的负债,83%负债率的危险处境。

很不幸, 继任者董建华并没有看到这一危机, 或者说在董浩云干预下, 继续看好航运业长期前景。 董建华持续购入船只, 扩张规模,1981年东方海外收购美国海车(Seatrain)轮船公司,一次性从日本订购7艘大型货柜巨轮。 然而, 船还没造好, 董浩云便去世了。

1982年4月15日,董浩云心脏病发在香港去世。 直到生命尽头, 他都持有台湾身份证。 董浩云去世后, 董建华全面掌管董氏“航运帝国” 。 他虽着力改善财务状况, 但负债率仍居高不下。1984年, 东方海外负债已超过90 亿港元, 仅向债权人支付贷款利息, 就耗资5.61亿港元, 是年度 净利 润的 3.3倍圈。

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因运费上涨、 业务下降、 经济疲软等因素, 全球航运业进入衰退期,高速扩张的东方海外因抵押货轮贬值资不抵债。

到了 1985 年, 东方海外赤字接近25 亿港元,濒临破产。 讽刺的是, 这时董氏旗下全部船只达到150艘,终于超越包玉刚, 位居全球第二楼. 然而,包玉刚早已“弃舟登陆”, 安全上岸了。

此前数年的大举扩张严重透支了东方海外的财力,航运业大萧条进一步触发了债权人的疯狂追讨。 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的200多位债权人不断向董建华催债,令其焦头 烂额。 火上浇油的是, 东方海外向日本造船厂订造的 24艘新船因无力支付而面临巨额赔偿。

为了免于破产清盘, 董建华开始了艰难的谈判。 他多方奔走, 以 小额赔偿为代价换取日本船厂取消12艘新船订单,然后从中国银行、汇丰银行等12家债权银行筹集到 2.4 亿美元贷款, 用于支付剩下12艘新船订单。此间,董浩云又 得霍英东出手相助, 使东方海外支撑到重组阶段。

1987 年, 董建华掀开了 艰难的债务重组。

第一步,将旗下散装货轮与货柜油轮业务分开, 前者由金山轮船公司经营, 后者注入一家新公司东方海外国际有限公司. “东方海外国际” 股权分为两部分, 霍英东注资 1亿美元, 获得35%股权, 剩余65%的股权由东方海外持有。 在股本结构上实现清晰化。

第二步, 东方海外的200余家债权人通过债转股的方式获得东方海外67%的股权。 其中 52%的股权连同董氏家族持有的东方海外23%股权注入董氏控股基金, 以便将来董氏家族清偿债务、赎回股权。 原东方海外除了董氏家族以外的股东所持股权被稀释到10%。

此后,董建华剥除非核心资产,将东方海外业务重心集中于货柜运输领域, 而散装轮船业务划拨到金山轮船公司。

随着航运业缓慢复苏, 负债累累的东方海外逐渐实现盈利。 后来, 东方海外国际取代母公司东方海外在香港上市, 董氏家族通过向债权人赎回股权,重新夺得东方海外国际的控制权。发人深省的是, 董 浩云生前最为得意的福纳斯公司, 被董建华毅然打包出售, 而几年前, 正是收购这家公司, 伤了董氏家族的元气。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