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股坛升起一颗光芒四射的新星一一佳宁集团,它的创办人陈松青通过一系列近乎疯狂的收购、兼并活动,在短短的数年间使一家资产只有数百万港元的公司,膨胀为市值高达逾百亿港元的多元化大型企业集团,在香港商界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佳宁集团在巅峰时期,旗下的附属公司多达100家,包括佳宁置业、维达航业、其昌人寿三家上市公司,涉及的业务遍及地产、建筑、贸易、航运、旅游、保险、制片、杀虫等多个领域,银行家排着队等待着向佳宁贷款,而佳宁集团主席陈松青亦成为当时香港商界最显赫的人物之一。
然而,佳宁集团在经历急风骤雨式的发展之后,并未能及时巩固已取得的成绩,或许在商业交易中涉及太多的欺诈成分而无法巩固。结果,当市道逆转时,这个庞然大物窘境顿显,并随即土崩瓦解,给它的支持者留下逾百亿元的债务,昙花一现地结束了它在香港商界的风云史。
可以说,佳宁集团的崛兴及衰败,留给后人的教训是相当深刻的。
开始的时候卑微得令人难以置信,发展时间也短得令人难以置信,陈松青竟创造了一个商业帝国,一般人称之为佳宁集团。 这个集团以佳宁集团有限公司和佳宁代理人有限公司这两家私人公司为核心,又旁生出一系列私人公司。这两家核心公司又控制着三家上市公司,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陈松青早期家庭生活的纪录,似乎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占领东南亚诸国时毁于战乱。 陈松青祖籍福建,他的出身和身世有多个版本。他的新加坡护照显示,他在1933年12月10日生于福建,但他却自称于1938年在沙捞越出生。
年轻时,陈松青负笈英国,在伦敦大学攻读土木工程学,20世纪60年代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工作,曾在新加坡从事小规模土木工程生意,后来被法庭裁定破产。70年代初正是香港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三山五岳的商界豪客和落魄失意者,纷纷来到这块新兴的冒险家乐园寻找发展机会。
1972年6月,破产后穷困潦倒的陈松青也来到了香港,初期在钟氏兄弟的家族公司任土木工程经理。 当时,钟氏兄弟已是香港的大地产发展商,旗下公司包括凯联酒店、益新集团等。 陈松青的崛起,可以说与钟氏有莫大的联系。
陈松青来到香港,也正值香港股市进入空前大牛市的繁荣时期,这给陈松青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在钟氏兄弟公司打工之余,陈松青一直用心钻研地产股市运作的秘诀,为日后的创业暗作准备。
1975年,陈松青开始自立门户,他与钟氏家族的另一成员钟鸿生合作创办德力生公司,以250万港元购入养和医院现址一块地皮,一年后以620万港元售给香港政府有关部门,首宗交易即旗开得胜,且获利甚丰,这无疑给陈松青以极大的鼓舞。 就凭着在地产市道上升时期的低买高卖,陈松青在香港掘得他日后发迹的“第一桶金”。
1977年11月,陈松青在香港注册成立佳宁集团有限公司,初期注册资本是500万港元,后来增至1000万港元。到1980年底,该公司注册资本增至1388.88万港元,有关资本共分为每股一元普通股100股,及年息三厘每股一元的可赎回累积优先股1388.87万股。
优先股持有人中,佳宁代理人有限公司持有888.87万股,其余500万股份分别为高景琬、陈婉玲、陈秀玲及陈美玲所拥有,而这四人即陈松青的妻子及女儿。
使佳宁集团充满神秘的是它的最大股东一一佳宁代理人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78年2月,资本10万港元,分10万股,每股1港元,陈松青占99999股,佳宁集团董事乌开莉占一股。
从事后得知的资料看,陈松青显然便是佳宁的“真命天子”一一主脑兼最大股东。 不过,他当时以极低调的神秘姿态出现,并起用受雇董事,试图减轻外界对他的注意。
然而,由于佳宁在香港商界崛起太迅速,其处事的魄力、可动用的资金及果断的作风,不比寻常,且事事出人意表,因此香港商界均认为佳宁“必有幕后操纵”。 当时,眼看佳宁以似乎源源不绝的庞大资金展开令人眼花缭乱的收购,外间传说纷纭,一说它受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的夫人的支持,一说前苏联莫斯科人民银行站在它的背后,更有一说是婆罗洲木材商团的资金供其运用·.....
佳宁集团虽然对上述传闻断然否认,但对于资金来源是否来自东南亚侨商的求证,则未予正面的承认或否认,这更增加了佳宁的神秘莫测感。
这神秘色彩,一度令很多冷静、实事求是的银行家、投资者倾倒,认为无论陈松青承诺什么,他都能办到。 陈松青正是在这种经过他刻意营造的神秘气氛之中,展开了他的急风骤雨式的收购扩张行动。
佳宁集团成立初期,主要是经营杀虫剂生意,在1978年收购了一家有困难的旅游公司-健的旅业,将业务扩展到旅游业。 不过,佳宁的主业始终是地产业。 陈松青极善利用银行的贷款来壮大旗下公司的资产。 后来的事实证明,佳宁那些表面看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外来资金,其实均来自银行的贷款。
且看陈松青是如何取得银行的贷款:
1978年,佳宁集团以1850万港元购入元朗一幅土地,即将其按揭给马来西亚的裕民财务公司,取得6000万港元的贷款;同年又将数月前以170万港元购入的一幅土地向交通银行抵押贷款2000万港元,比成本高逾十倍。
就这样,陈松青利用“滚雪球”的原理,藉银行按揭套取大量资金,再利用这些资金购入贵重物业,在短短两年间购人了约30个地盘,楼面面积达数百万平方英尺。
到1979年,佳宁已成为香港一家中型地产集团。当时,适逢香港政府正积极策划将香港发展成为国际性金融中心。1978年3月,香港政府宣布放宽自1965年银行风潮后实施的停发银行牌照限制,在其后九个月内一口气发出27个牌照。 由于银行数目在短时间内急增四成,再加上其他各类金融机构的激增,加剧了银行业的竞争。
这时期,中国内地开始积极推行四个现代化计划,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刺激香港经济亦蓬勃发展,种种有利因素令市场一致看好香港的地产、股市前景,资金亦一窝蜂地涌入地产、股市,使地价、股价大幅飙升。
陈松青正是用这些有利的客观条件来建立自己的商业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