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战,九龙仓增购战

2019-12-1810:58:08背水一战,九龙仓增购战已关闭评论

前言

几乎就在李嘉诚收购和记黄埔的同时,号称“世界船王”的包玉刚亦打了一场漂亮、干净利落的世纪收购战。

跫森20世纪70年代末,包玉刚敏锐地察觉到世界航运业将出现空前大萧条,危机正在迫近,因而毅然果敢地实施后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弃舟登陆”策略,大量变卖船只。

为了成功“登陆”,包玉刚不惜背水一战,与老牌英资怡和旗下的置地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九龙仓增购战。 此役,双方可谓棋逢对手,包玉刚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置地则老谋深算,伺机反扑。最后,置地趁包玉刚远赴欧洲公干之机,抢先发难,策动突袭,包玉刚则以海派豪气迅速反击,不计较暂时的得失,一举取得九龙仓的控制权。

资深股评家对这场增购战的评价是:“船王负创取胜,置地含笑断腕。”然而,孰胜孰负,数年后已见分晓,包氏藉此建立其立足香港商界的滩头阵地。

继李嘉诚之后,接手争夺九龙仓的,是享誉国际的“世界船王”包玉刚。包玉刚,原籍浙江宁波,1918年在故乡出生,早年曾在上海银行界任职,1949年举家移居香港。 1955年,包玉刚看好当时世界航运前景,遂创办环球航运有限公司,斥资70万美元购入一艘27年船龄、载重8700吨的烧煤船,改名“金安号”,迈开创办环球航运集团的第一步。

1956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 世界航运费用上涨,包玉刚趁机向银行借款增购船只,扩大经营,到该年底,环球航运公司的船队已增至七艘。早期,环球航运公司的船只,绝大部分以“长期租约”的方式租给日本的航运公司,日本经济的勃兴使包氏的船队迅速扩大。 包玉刚运用所谓“三张合约”的策略,即用租船合约去取得银行贷款合约,再以银行贷款合约去签订造船合约,迅速扩大其航运业务。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中东危机一度使苏伊士运河关闭。 日本对油轮需求急增,包玉刚即订造多艘十万吨级以上超级油轮,开始跻身“世界船王”行列。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爆发,油轮需求骤减,世界航运业开始不景气。然而,包玉刚的环球航运集团却因为实行“长租”政策而渡过难关。该年,美国著名《财富》杂志估计,包氏所拥有的船只约有960万载重吨,家族财富约有7~10亿美元。 当时,包玉刚极可能已成为香港华商的首席富豪。

诚然,包玉刚的成功,还和他与英资汇丰银行建立的密切关系有关。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包玉刚就成功说服汇丰会计部主任桑达士,打破汇丰“不可借贷给轮船公司”的戒条而取得贷款。 60年代初,桑达士出任汇丰银行主席后,双方关系已发展到共同投资。 据估计,到70年代中期,汇丰在环球航运集团的投资,约占近半数股权。 由此可见双方关系之密切程度。

1977年,著名的吉普逊船只经纪公司曾列出世界十大船王排行榜,其中,包玉刚以1347万载重吨高居榜首,超出名列第二位的日本三光公司一倍以上,香港另一位船王董浩云则名列第七位。 是年,美国《新闻周刊》对包玉刚作出这样的评价:“他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保守分子,他是一个不习惯于海洋生活的后起之秀。 1955年投身于航运事业时甚至分不清船只的左舷右舷,但是精力充沛,勤奋工作。从此迎头赶上,而且后来居上。”

到20世纪70年代末,环球航运集团步入巅峰,成为世界航运业中高居首位的私营船东集团,旗下漆有集团标志“W”的船舶超过200艘,总载重吨位超过2000万吨,直逼前苏联全国商船的总吨位。 包玉刚本人亦因世界船王之名享誉全球。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