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滩登陆,首钢的旋风式收购

2019-12-1810:49:44抢滩登陆,首钢的旋风式收购已关闭评论

前言

踏入20世纪90年代,继中信集团之后,掀起红筹股“借壳上市”热潮的,当数首钢总公司。

首钢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实行责任承包制的试点企业,是经国务院批准的首家“特大型”国有企业,证书编号为001。1992年,首钢借中国扩大改革开放之新形势,获得国务院批准的三项特权,即把握时机,重拳出击,在香港股市抢滩登陆,以作为集团进军国际市场的桥头堡。

此役,首钢与香港首席财阀李嘉诚联袂出击,以极强势展开连串旋风式的收购,所到之处,望风披靡,“点壳成金”。 结果在短短的两年间,建立了以首长国际为旗舰、两翼拓展的上市架构,成为香港股市中一枝令人瞩目的“奇葩”。

首钢的成功抢滩登陆,再次显示“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的联动效应。

首钢在香港展开连串旋风式的收购活动,可以说是有其特定历史背景的。

首钢全名首钢总公司,创办于1918年。 它的前身是位于北京石景山的龙烟铁矿股份有限公司,初期主要是炼铁,而且产量微不足道,到1947年止约30年间,这家公司的总产铁量仅28万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公司虽然得到苏联在技术方面的援助,有了较大的发展,成为钢铁联合企业,但是直到1978年中国推行改革开放前夕,年产钢铁量仍不到200万吨,居全国八大钢铁厂末位。

首钢的脱胎换骨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当时,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首钢即被列为国有企业改革试点之一,稍后,又成为承包制的试点。根据承包协议,首钢以1978年为基础,当年向国家缴付2.8亿元人民币,其后每年递增7.2%。 首钢所经营的利润,除上缴国家的部分外,其余按六成用于发展生产,二成用于集体福利,二成用于工资奖励。承包期从1978年至1995年。

在承包制的机制下,首钢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到1992年,首钢的固定资产已从1978年约1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300亿元人民币,而外国对首钢的资产估计亦最少达1000亿元人民币。 虽然首钢在中国钢产量方面只排名第三,但首钢的净利润,每年持续增长20%。从1987年开始,首钢连续五年的净利润包括上缴国家利润,都高居全国第一、二位。

1992年,首钢向国家上缴20亿元人民币,而承包13年上缴国家的总金额则达160亿元人民币。 这年,首钢在大陆的几个最大钢铁企业中,利税上缴排名第一,产值收入排名第四,已成为超级大型钢铁企业之一,有“钢铁王国”之称。

这个雄踞北京西郊石景山下的“钢铁王国”,所经营的业务,已从单纯的钢铁生产发展到包括矿业、机械、电子、建筑、化工、经工、建材、造船、航运、服务、汽车配件、农机以及金融等18个领域,旗下拥有员工27万人,大中型工厂158家,联营企业57家、中外合营企业34家。 此外,在秘鲁拥有矿山,并同时在美国加州、德国和法国等地购入炼钢工厂,拆卸运回中国,亦向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出售炼钢装置,向美国钢铁公司输出电脑软件程序等,已发展成一个跨国企业集团。

1992年5月,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首钢,高度赞扬首钢实施承包制的成功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不到两个月,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和11位部长亲自到首钢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准许首钢享有中央部门的三项特权,即投资立项权、外经外贸权以及资金融通权。7月23日,国务院正式发文予以确认。

投资立项权,是首钢可根据需要在境外投资设立1000万美元的项目而无须经地方和国家批准;外经外贸权,即国务院同意首钢组建中国首钢国际贸易工程公司(简称首钢国际),该公司经营进出品、贸易、采购二手设备、在国外开矿、进口并经营矿石、经营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合作等业务;资金融通权,即同意首钢成立华夏银行,可经营境内外银行的一切业务。

首钢获得这三项特权,可说如虎添翼,雄心顿起,遂制订跨世纪宏伟发展计划,目标是在20世纪末提升首钢的粗钢产量从1992年的500万吨增加到2000万吨水平,跻身全球三大钢铁企业行列;同时拟于 2000年前,成为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当时,首钢副董事长赵长自指出,希望通过参股、收购、兼并等投资手段,让首钢走向国际化,跻身世界大型企业行列。

在这期间,李嘉诚的投资策略亦发生相当大的变化,自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之后,李嘉诚决定加强对内地的投资,他首先在房地产业方面发起攻势,签下了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的多个“黄金地段”工程,继而又向基础工程、货柜码头等领域进军,工业领域也成为他的新投资目标。

李嘉诚过去较少投资工业,他很清楚,要进军内地的工业领域必须找到一个很有分量的大型国企作为盟友去实施他的计划。 1992年七、八月间,李嘉诚通过北京驻港机构京泰实业公司,向首钢发出寻求合作的信息,这时,首钢亦正在部署进军香港和国际市场的计划,以首钢国际为控股公司,在香港成立首钢控股(香港)。 结果双方一拍即合,决定结成联盟。

首钢在香港股市展开连串的旋风式收购,正是在这一特定背景下展开的,其规模之浩大,声势之显赫,相信内地企业无出其右。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