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在后,中信泰富兼并恒昌

2019-12-1810:48:30黄雀在后,中信泰富兼并恒昌已关闭评论

前言

非上市公司的收购兼并,恒昌企业收购战无疑是著名的一役。恒昌号称“本地老牌洋行”,规模宏大,旗下大昌贸易行在香港可说家喻户晓。 然而,踏入20世纪90年代,恒昌的创办人何善衡等,因年事已高,后辈无意继承,有意售盘。

最初接盘的,是何氏的谊子和好友组成的备怡公司,可惜备怡触犯大忌,声言要将恒昌“拆骨”,铩羽而归。

乘虚杀入的,是荣智健的中信泰富,它与李嘉诚、郭鹤年等顶级富豪组成的财团,因阵容鼎盛,诚意拳拳,顺利接盘。 不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原来荣公子还有后着,结果中信泰富成功兼并恒昌,从一家策略性投资公司蜕变成多元化“大行”。

时势造英雄,英雄亦可以造就时势。 一家中资大行就此崛起,跻身怡和、太古、和黄之列,傲视同侪,吸引了多少后继者效仿。

香港本土缺乏天然资源,长期以来,香港经济发展都依赖对外贸易。因此,市场上出现大量从事进出口、转口贸易的贸易公司(俗称“商行”)。不过,自香港开埠以来,能够在市场上分得大杯羹的贸易公司,几乎全都是英资企业,因此一般习惯称之为“洋行”,如怡和、和记、太古、会德丰等,均是香港贸易界的巨擘。 若论本地华资贸易公司,能够跟上述英资洋行齐名的,莫如有“本地老牌洋行”之称的“恒昌企业”。 说到恒昌,香港一般市民未必会熟悉,但若谈到恒昌的全资附属公司大昌贸易行,相信无人不知晓了。

恒昌企业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33年3月3日,生大银号的老板林炳炎联同他的几位好友何善衡、梁植伟和盛春霖,在香港永乐街创办恒生银号,即恒生银行的前身。1945年9月,即香港光复后一个月,恒生银号在香港重整旗鼓,从事黄金买卖、找换及汇兑业务。

翌年,恒生银号的几位股东与梁球琚联手筹组大昌贸易行,从事粮油杂货的转口贸易及批发零售,不过,当时大昌贸易行并没有自已的办公地方,只在恒生银号占用若干位置,而雇员亦需两面兼顾。18年后即1964年,恒昌企业在香港注册成立,作为恒生银行和大昌贸易行的控股公司,恒昌即取自恒生银行的“恒”和大昌贸易行的“昌”。

20世纪60年代中期,香港爆发空前的银行挤提风潮,受此冲击,恒昌被迫将恒生银行51%股权售予汇丰银行,以取得汇丰银行的注资和支持,渡过危机。 自此,恒昌企业的主要资产便剩下大昌贸易行的全部权益。

大昌贸易行创办于1946年,创办后即积极在中国内地及海外拓展商业网络。1954年,大昌被香港政府指定为首批进口米商,遂积极发展香港本销市场,从泰国、美国及中国内地选购精米供应香港市场,又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丹麦、瑞典、挪威、英国及日本等地采购各类山珍海味,包括鲜冻鲍鱼、各式海鲜、鲜冻猪牛羊鹿等肉类及鸡鸭鹅鸽等禽类,以及各种油类、罐头、糖品、饮料等,供应香港的批发商、超级市场、加工制造商、各式酒楼餐厅等,成为香港最具规模的食品供应商之一,而大昌开设的大昌食品市场连锁店更发展至遍及香港各个角落。

踏入20世纪60年代,大昌开始经营汽车销售代理业务,先后收购或创办合众、合群、合诚、合安、合德、合丰、合信、合泰等八家汽车行;又在新蒲岗、长沙湾、鲺鱼涌及九龙湾开设汽车服务中心,其中,九龙湾汽车服务中心总楼面面积达100万平方英尺,成为全东南亚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汽车维修保养中心。到20世纪90年代初,大昌所代理的三种牌子的日本车一一本田、日产和五十铃,已占香港客用汽车市场的20%,占商业及工业汽车市场的55%,成为香港最大的汽车销售集团之一。

大昌贸易行的营业部门,除设有米部、粮油杂货部、食品部、化妆品部、建材部、机械工程部,以及八家汽车公司、四处维修服务中心之外,还设有电器部,代理意大利、德国、美国及日本制造的家庭电器和音响器材;出口部为全球买家介绍及代理销售香港制品,包括时装、运动鞋类、电子电器、石英钟表及新奇产品。 到20世纪90年代初,大昌贸易行已成为一家规模庞大的贸易公司,员工数目达5000余人,购销网络遍及全球各地。

全资持有大昌贸易行的恒昌企业可说是中国式家族管理的成功典范,数十年来业务发展速度惊人。 被收购前,恒昌隆除拥有大昌百分之百股权外,还拥有位于香港及海外的物业超过52亿港元,其中包括位于港岛中环、市值超过10亿港元的恒昌大厦,以及18.6亿港元的有价证券和现金。1990年,恒昌的营业额为103亿港元,纯利为10.44亿港元,以赢利计,假若恒昌为上市公司,在33只恒生指数成分股中,排名高达第19位,名次虽在和黄、长实、怡和等之下,但高于恒隆、隆丰国际、中华煤气、合和等大公司。

被收购前,恒昌企业的主要股权是由恒生银行代理人有限公司持有,占全部已发行股份的31.8%。 据与恒生银行关系密切的人推断,这些股权的实际受益人是何善衡、梁球琚及林炳炎家族等。 此外,何善衡、梁球琚及林炳炎之子林秀棠又以个人名义分别持有3.84%,2.8%及1.22%。若无他们的首肯,收购恒昌是不可能成事的。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