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集团之被狙击早已有迹可循
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永安银行出现问题以及控制权最终易手,永安集团之被狙击已有迹可循。
永安集团的前身是永安人寿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73年1月,旨在统筹永安旗下各自为政的联号公司,成为整个家族企业的控股机构。 同年8月,永安人寿集团在香港上市。当时,永安人寿主要全资拥有永安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及永安地产证券投资有限公司,其后向各主要联号公司收购,先后拥有永安水火保险72.89%股权、永安银行30%股权、永安公司(经营百货,战前已在香港上市)20.19%股权,及永安置业30%股权。
1974年6月,永安人寿为加强团结与海外联系,与新加坡华侨银行换股,后者取得永安人寿25%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 这时,永安人寿亦发展成为一家多元化的控股公司。1981年,永安人寿正式易名为永安集团有限公司,初步完成旧式家族企业的重组工作。
1983年,郭琳珊逝世,郭琳褒的长子、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曾任IBM研究中心研究员的郭志权出任永安集团重事局主席,永安正式进管郭氏家族第三代掌舵时期。这时期,永安集团的业务,主要是人寿水火保险、证券投资、金融期货、银行及旗下水安公问经营的百货业.然而,在这此业务中,除了百货业尚算可以之外,具余的金融期贸、保险、银行等,糊里糊涂地亏去不少。后来就有评论指出:“看永安集团的经营,可以用'不做更好'来形容。因为做少蚀少;不做,将资金存放银行生息,或买入汇丰、置地的股票生息,比尝试这样尝试那样,头头碰着黑要好得多。”
永安集团的各项业务中,要算永安银行经营的银行业表现最差。 永安银行虽然历史悠久,但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香港经济蓬勃发展之时,并未能积极适应,壮大自己,故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很大的发展。 不仅如此,踏人20世纪80年代,永安银行在郭志权的胞弟、出任银行副主席兼总经理的郭志匡的经营下,亏损日益严重,问题丛生。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北京,中英之间关于香港前途问题的谈判拉开序幕,投资者信心动摇并触发地产市道崩溃,曾经大量向地产业提供信贷的银行和财务公司因坏账问题而损失惨重,导致了一场骨牌效应的金融危机。 最早出现问题的是大来财务,接着是恒隆银行、海外信托银行相继被香港政府接管。 受此冲击,永安银行的财务危机亦日渐表面化。
1985年7月,永安银行要求股东供股,集资了1.2亿港元。 由于小股东拒绝供股,永安集团持有永安银行的股权从51%增加到76%。 但不到两个月,即1985年8月底,核算师发现永安银行出现庞大的亏损。年底,香港政府遂邀请恒生银行注资接管该银行,始发现永安银行的全部资产及供股所得的1.2亿港元已全部亏清,放出的贷款中有九成是坏账,其中包括银行副主席郭志匡以500万港元抵押借去的7200万港元。 而郭志匡已在永安银行出事前数月因患癌症在美国去世,有关贷款已无法追回。目四令国其后,在恒生银行的主持下,永安银行展开“资本重组计划”,该计划的内容主要有三点:
一将永安银行原有的普通股面值100港元,撇账90%,即减至面值10港元。 将减去的股本加上过去累积的嬴利、股份溢价账,冲销庞大的累积亏损。
二,原有股东增加资本,每持有20股的股东可用撇减股本之后的面值,即每股十港元的代价,认购154股,从而向银行注资1.54亿港元。
三、恒生银行以每股10港元价格,购入永安银行新普通股760万股,以及可换普通股的优先股1000万股,优先股的股息为12厘,于1989年1月1日前可换成普通股。
经过资本重组后,恒生银行取得永安银行50.28%股权,成为大股东。注资完成后,恒生委派三名董事加人永安银行,控制大局,而永安集团对永安银行的持股量则降至45%,沦为小股东。当时,身为永安集团主席的郭志权,曾公开指责曾任永银副主席兼总经理的郭志匡管理不当。 不过,郭家成员对兄弟阋墙表示不满,郭志权不得不在股东大会上潸然泪下。 其后,郭志权更引咎辞职,将永安集团董事局一职让予堂弟郭志梁。
不过,永安银行营私舞弊的风波仍未平息。 1988年9月,香港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拘捕郭志权及其弟妹郭志璧、郭志彬等,控告其在1984年间伪造永安股票罪。 后来,有关成员全部无罪释放。 经此变故,永安郭氏家族的声誉一落千丈,旗下的永安集团遭到狙击,已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