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发展觊觎永安集团
永安集团由郭氏家族创办,在香港商界已有悠久历史。 当时,永安集团拥有经营百货的上市公司永安公司逾六成股权、永安银行四成半股权以及人寿保险、证券期货、酒店等业务。其中,永安公司在香港已有逾80年历史,永安银行亦已逾60年。 大股东郭氏家族则是香港赫赫有名的世家大族。永安在香港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1907年,来自广东香山县的澳大利亚华侨郭乐、郭泉兄弟在香港创办永安公司,在中环皇后大道中167号开设百货商店,经营百货业,当时员工仅十余人,规模细小。
所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永安公司很快便在香港站稳阵脚,规模迅速扩大。至1931年,永安的注册资本已增加到630万港元,约为原始资本的40倍。永安的业务亦从百货业扩展到地产投资、货仓、水火保险、人寿保险及银行业。
1915年,郭氏兄弟创办永安水火保险有限公司,十年后再创办永安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业务遍及内地各大城市及东南业谷埠.1931年,郭氏兄弟又创办永安银行。永安银行的业务亦燕杰日上,田于经营保守稳重,故能顺利度过多次银行危机的冲击。
郭氏兄弟深知香港地价将随香港经济的繁荣而大幅上涨,因此指令旗下各附属企业在香港各区广置地产物业。数十年间购人物业达200余处,遍布港岛德辅道西、高士打道、柯布达延、跑马地山村道、九龙半岛的弥敦道、油麻地吴淞街、何文田、花园街等。 这批地产物业日后均大幅升值,为永安集团的发展奠定雄厚的资产基础。1960年,郭泉在其自述《四十一年来经商之经过》中说:“余观察东西通商之势,深厚感受香港回归在国际贸易上地位之重要,商业区之兴,地价与日俱涨,势所必然,因于永安各联号获利丰厚之余,广置地产····余早年之部署,不惟数十年来获租金收益,其更大利处,乃今日见之。”这番话,反映出郭泉在其晚年,对早年高瞻远瞩的部署,不无得意之情。
到20世纪30年代中,郭氏永安集团进入鼎盛时期,旗下的联营及附属公司多达15家,遍布香港、澳大利亚及中国内地。其中,设于上海的永安公司已成为国内最具规模的百货公司,而上海永安纺织有限公司更发展成一家纺、织、印、染全能的大型纺织企业集团,规模仅次于荣氏家族的申新纺织,在国内居第二位。
当时郭氏永安集团的权势和影响力,有一件小事可作佐证。 20世纪40年代抗战期间,荣氏家族的申新集团遇到财务困难,上海债权人纷纷起诉申新系公司,荣元鸿因而来香港求助杜月笙和永安郭家。 杜月笙和郭顺(郭乐、郭泉幼弟)去函上海各债权人,建议待战后才清理债务,并说:“对申新作经济制裁无语可谈,朋友即断···永安同此。”结果,上海各债权人纷纷撤回控状。 永安郭氏家族的说话,可与黑社会“大哥”杜月笙有同等分量,五湖四海、黑白二道各路人马都要给几分面子,永安郭氏的声望由此可见一斑。不过,永安集团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亦遭到重大损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永安将业务撤退到香港。
20世纪60年代中,创办人郭泉逝世后,永安的投资策略逐渐转趋保守,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除继续经营百货、保险及银行业务外,似乎倾向于把香港的地产物业抛售套现。 这种经营方针,在20世纪70.年代香港地产业急速崛起的时期,自然大为吃亏。 自此,该集团的发展表现平平,已无郭氏兄弟创业时期所绽放的异彩。网算客员1973年和1981年,永安集团曾在地产业有过两次大发展,可惜都因时机不甚配合,致令发展有限。1973年,永安通过拆股、送红股及供股集资,将位于中、上环之间的永安百货公司楼宇改建为现代化的商业大厦一一永安中心。但因碰上股市大跌及利率上升,永安中心的发展费用比预期高,而落成后的租金收人则比预期低。1981年,永安集团收购富都酒店,并斥资2.3亿港元先后购人尖东永安广场商场及南洋中心部分楼层,结果又遇上股市、地产崩溃。两次大发展都差强人意。
踏人20世纪80年代,郭氏第二代琳字辈,包括郭琳褒、郭琳珊等都相继去世,永安集团进入郭氏第三代掌舵时期。 可惜,这时永安集团已有点暮气沉沉、苟且偷安。永安的业务,除了名下的永安百货稍有作为外,其余银行、人寿保险均有走下坡路之势。 作为香港昔日的四大公司(先施、永安、大新、中华百货)的永安,其社会地位已迅速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永安集团无可避免地遭到了新兴势力的狙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