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置业的“鹬蚌相争”
1922年冯平山和李冠春创立华人置业后,该公司业务一直颇为简单,只是持有优质物业和有价证券,其中最重要的资产是位于港岛中区黄金地段的华人行。1975年,华置以1.3亿港元价格,将华人行售予李嘉诚,并将所得资金收购另一家上市公司中华娱乐逾五成股权,使之成为华置的附属公司。中华娱乐最重要的资产是属于优质物业的娱乐行,位于皇后大道中与华人行相邻。此外,华置属下还全资拥有一家财务公司,主要投资香港股市的优质蓝筹股及一些非上市的地产公司.
长期以来,华置的决策权都是由冯、李两大家族共同拥有,两家轮流担任公司董事局主席,互不占优势,彼此相安无事。 正因为是世家大族的公司,华置在香港上流社会一直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一般市民对之极少认识。华置于1968年上市后一直不活跃,股票交投疏落,据说连从事证券行业多年的业内人士,有的对其亦全不知道。1976年至1979年及1982年,华人置业股份的成交记录是“一片空白”。 长时期内,华人置业是买盘经常高悬,但往往长时间没有成交。 据说李氏家族的李福兆是买家之一,不论股市气氛如何,买盘必挂.
不过,自1985年下半年起,华人置业这只冷门股突然出现异动,许多时虽然成交只有两三手,股价却有5%、10%的跳升,至1986年2月的半年内,股价升幅达一倍之多,这在当时香港地产股中绝无仅有。 业内人士猜测有人部署取得华置控制权,期间,市场传出冯、李两家后人不和的消息。
其后,更出现连串不寻常事态。 1986年3月17日,冯秉芬与韦理的亚洲证券合组的司马高(Shimako)公司,宣布拥有华人置业略低于35%权益。由于未超过35%的收购触发点,无须提出全面收购。3月21日,华置召开每年例行的全体股东大会,会议气氛紧张,开了三小时之久,选出新一届董事局成员。 出人意料的是,以李福树为首,包括李福庆、李福兆、李国宝及孔宪绍(李福兆好友)的李氏家族成员全部被摒弃出局,取而代之的是冯秉芬引人的成员,包括冯庆诏、冯庆锵、韩达成、韦理、付礼栋等。 至此,华置董事局顿成冯氏家族的天下,而李氏家族在董事局的影响力可说已尽失。
在这次董事局的重大变动中,最受瞩目的角色是韦理。 这位前和记黄埔的行政总裁,被誉为企业奇才“公司医生”,深谙财务安排及企业组织策略,在香港商场战绩彪炳,先后挽救过和黄、百利保、富豪等多家公司。市场揣测,冯秉芬引进韦理,是想借助韦理的才干,将华置重组。 不过,事后证明,韦理有其更大的“野心”,否则,他也不会离开他一手挽救的百利保及富豪而加盟华置。
事件的导火线,据说是李氏家族成员李福兆及其好友孔宪绍三月初猝然将所持华置股份转售予韦理,并退出董事局,令李氏家族因投票权不足,无法连任而全线败北。
李福兆是香港财经界的权威人士,他应深知此举的后果,然而他仍然决意售出,显见内有不可向外人道的玄机。 市场揣测,李福兆此举由东亚银行而起。 前面所述,到20世纪80年代,东亚银行控制权实际已落入李家之手。据资料显示,该银行主要股东前四名为委托人公司,个人持股量最多的为李福兆。 可是李氏一直未被委人董事局。 其后,李家另一成员李福深亦被委人董事局。 而当时身为联合交易所主席的李福兆正红极一时之际,仍未被委入董事局。人们估计李福兆失望之余,一怒之下便离开华置。徽澳尚慢翼李福树、李福庆等李氏家族成员,眼见一时大意,令先人事业落入对方手中,愤愤不平之下,即于华置全体股东大会后三天,即3月24日,联同新鸿基公司及其主席冯永祥合组(巴仙拿)(Bassina)公司,提出以每股16港元现金,收购华置1358.44万股,涉及资金2.17亿港元,附带条件是收购须超过50%或以上才生效。 其时,巴仙拿已拥有华置28.5%股权,并获其他持有2.8%股份的股东同意收购,即共持有31.3%股权。
至此,冯、李两家可说正式决裂,为争夺华置的控制权双方都不惜展开一场势均力敌的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