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老牌华资地产公司华人置业,本由冯平山和李冠春两大家族创办并控制。 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两家后人不和,展开一场激烈的争夺战,其中,涉及豪门三代的恩怨情仇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可媲美电视上的肥皂剧。
其后,这段世家之争,因“公司医生”韦理和“股坛狙击手”刘銮雄的先后介入,演变成新进企业理财高手的对峙,而两大家族则先后被摒弃出局,将所争拱手相让。
刘銮雄为了要最终控制华人置业,曾多次供股逼走韦理,又两·度私有化而功败垂成。 最后,他运用“移形换影”的策略,反向收购控股公司爱美高,终于得偿所愿,成功控制一家市值逾百亿港元的上市公司。
古语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寓言所阐述的简明哲理,在现代企业收购兼并战中,一样通行无阻。 时势或许真能造就英雄,但强者始终抓紧每一个机会,为自己建功立业。 强与弱,就这样分辨出来。
华人置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华资地产公司,成立于1922年,创办人是香港赫赫有名的两大家族主持人冯平山和李冠春。
冯平山早年是白手兴家的精干商人,19世纪50年代末出生在广东新会县城一个家境并不富裕的家庭,15岁那年便跟随叔父漂洋过海,到暹罗经营丝绸和土特产生意。 十年后他重返内地,购买了两艘英国造的快速汽船,行驶长江进行贸易,将从四川重庆购得的药材和干货,运销到广州,数年间积累了丰厚的家财。
20世纪初,冯平山移居香港,并在香港创办了兆丰行,从外地买入冬菇和各类海产,批发给其他公司。兆丰行生意兴隆,成为南北行中响当当的字号。冯平山成为香港有名的大商家后,更热衷慈善事业。他资助教育事业,开办男女义塾、孔圣会中学,倡议汉文中学,并资助香港中文学院经费和独资捐建香港大学中文图书馆。如今,该图书馆已改建为冯平山博物馆,专门收藏珍贵古物及艺术品.
20世纪30年代初冯平山逝世后,其19岁的公子冯秉芬继承父业。 冯秉芬凭藉父亲的余荫在商场纵横驰骋,将父业发扬光大,拓展为冯秉芬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业务遍及地产、工业、贸易、运输及传播等多个行业。 冯秉芬长袖善舞,八面玲珑,很快成为香港政界名人。 他除获英女王颁授爵士勋衔外,更长期出任立法局和行政局非官方议员。不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间,或许冯秉芬过于热衷政务而无暇发扬祖业,又将生意逐步交给从美国学成归来的儿子冯庆照和冯庆锵等主理。到80年代中,冯氏集团实际上已出现严重财政危机。 华人置业收购战爆发时,冯氏集团王国已出现裂缝,摇摇欲坠。
华人置业另一创办人李冠春,祖籍广东鹤山。 其父李石朋早年在广州营商,贩卖水果、丝绸,其后移居香港。初期他在一家船务公司当文员,七八年后,船东无意继续经营,李石朋便向伙伴及银行借钱,买下船务公司经营,取名和发成船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给李石朋带来发财的机会。当时英国政府曾一度征用香港的所有洋船,但对和发成的生锈旧船却没有兴趣.在运输船只缺乏的情况下,李石朋的和发成狠狠地赚了一笔,掘得第一桶金.
李石朋的事业奠定基础后,便接了乡间只有七岁的长子李冠春来港。李冠春在圣约翰书院读了一年,便在和发成做信差及杂务等工作。16岁时,李石朋的妻舅与李氏不咬弦,密谋与其他雇员“叛变”,李冠春协助父亲重建江山,逐渐磨炼成生意的能手。 后来,李石朋希望儿子将来做银行买办,便嘱咐李冠春进入东方汇理银行做见习。 1918年,李冠春与冯平山、简东浦创办了东亚银行,开始了三大家族半个多世纪的合作关系。至20世纪80年代初,东亚银行的控制权逐步落人李氏家族手中,李冠春的子孙李福树及李国宝父子分别出任东亚银行董事局主席及行政总裁。
目前,李氏家族不仅控有东亚银行、维记牛奶等多家机构,而且是香港马会的最大马主之一,马会董事局的12位成员中,李家便占了三席。 家族成员中多为银行家、律师、医生和会计师,李福树弟弟李福兆更是赫赫有名的前香港联合交易所主席。难怪李氏家族被称为“香港最后的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