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一位66岁的老华侨回祖籍宁波探亲, 听说故乡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 藏有一本包公宁波支系的《包氏宗谱》, 由于他本人也姓包,出于好奇便去看看。 真所谓“不看不知道, 一看吓一跳" , 此人原来是包公的第 29 世孙,后经专家论证, 确凿无疑。 这位老华侨就是世界船王一一包玉刚。
1918年, 在宁波市郊一个富有家庭, 包玉刚出生了。 小时就读于著名的叶氏中兴学校, 在此, 他学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中兴小学的重要启蒙教育之一是, 为人要诚实可信。 你老老实实做生意, 讲实话,干事规规矩矩,别人对你就有信心。 ”
1931年,年仅13岁的包玉刚乘船来到汉ロ, 帮助父亲照看家中鞋厂的生意。 经过几年实践和几次挫折后, 包玉刚向父亲表明: 自己不想终身从事制鞋业, 决心自立门户。 父亲答应了他的请求。
1937年,日军侵华战争全面爆发, 汉口危在旦夕。 包玉刚辗转到了上海, 在当时的中国中央信托公司保险部谋到了一个职位。 他埋头苦干, 全身心投入工 作, 不久就被提拔为中国工矿银行衡阳分行的经理。随着战火的不断蔓延, 包玉刚又与同事一起撤退到重庆,并继续其金融职业。
1945年至1949年,包玉刚任上海银行副总经理, 在混乱的时势中, 他这个经理并不好做, 还要时时应付来自各方面的讹诈勒索。 1949 年春, 包玉刚告别了上海, 与家人一道, 携带数十万元的积蓄南下香港, 另闯天地。
几经斟酌之后, 包家决定搞进出口贸易, 包氏父子与包玉刚的两个朋友一同组建了新联公司。 开 始, 他们买卖动物饲料、 桐油、 中药、山货等, 成效显著。 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中国实行了全面禁运, 这对新联公司来说成了一个发财的好机会。 开张后的几年中,新联公司就赚了100万美元。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扩大,包玉刚对航运业产生了兴趣。他认为, 投资航运业, 也是进出口贸易的扩展。 1955年, 包家倾尽家财, 又采取集资的方式, 筹得20万英镑的现金,从英国威廉逊公司买来一条28年船龄的旧货轮, 正式进军航运业。
凭着一条老掉牙的旧船进军船运业, 在世界航运史上, 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 包玉刚正是以这种看来不可思议的举动, 翻开了他事业里程的新篇章,创造了一个航运史乃至富豪发家史上的传奇。
在谈到自己发家致富的秘密时, 包玉刚曾谦虚地说: “用笨办法取得用户的 信任, 在经营管理上超过同行。 我的座右铭是: 宁可少赚钱,也要尽量少冒险。" 所谓的“笨方法" , 到底是什么呢?
美国的《新闻周刊》 对包玉刚的“笨方法” 做出了恰当注解: “船必须能够赚钱,他(包玉刚)对追求这个目的具有耐心。 他避免冒险的单程包租,却以几乎达 3/4 的船只承接 利润较 低但较为安全的几年期的定期包租。”
当时国际上普遍采用短期结算的办法, 按照船只行程计算租金, 这样船主会获得较高的租金。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发生后, 拥有超级油轮的船主更是纷纷坐地起价, 与租户签订短期合约。 但包玉刚却反其道行之, 采取了薄利长租的策略。
这种做法为同行所讥笑, 有人甚至认为他根本不懂船业, 只是一个“专门做船运生意的银行家" 。 然而, 正是由于银行家出身的包玉刚以其特有的冷静, 预见到国际市场的变化多端, 而采取了这个利润不高但保险的经营方式,才能使他避过了 航运史上的几次大起大落。
包玉刚认为, 长期租约至少有两个好处, 其一是收入稳定、 降低风险,其二是可以取得银行的信用保证, 银 行愿意以分期付款的方式, 供包玉刚缴付购买船只现金不足所缺的余额。 事实证明, 包玉刚的看 法是正确的, 在 短短的一年多里, 他已拥有7条货船, 并把公司改名为环球航运公司。
1961年,环球航运公司向日本轮船公司订购了一艘100万美元的新船,但并无足够现金, 包玉刚于是决定向 汇丰银行的桑达士贷款75万美元,桑达士虽然心动但不敢冒险。 包玉刚问他,如果自己能拿到日本银行的信用状, 可不可以得到贷款? 桑达士认为这是天方夜谭, 便随口回了一句君无戏言。 不料包玉刚凭着三寸不烂之舌, 硬是说服日本神户银行开出了这张信用状,从而顺利地从汇丰拿到了贷款。
这次“空对空” 的胜利, 是包玉刚与汇丰银行建立借贷关系的开始。 在后来的无数次借贷合 作中, 他以诚信为本, 取得了 银行的信任和支持, 使自己事业的发展有了一个雄厚的资金来源。后来, 包玉刚作为“亚洲第一人” 荣任汇丰 银行董事。 在一篇介绍包玉刚的成功之道的文章中, 作者这样来形容包玉刚与桑达士以及汇丰的关系: “桑达士最大的功绩, 是发掘了包玉刚。 包玉刚的事业, 是凭借 汇丰银 行发展起来的。
桑达士令包玉刚发达, 包玉刚令桑达士升级, 令 汇丰银 行赢渣打银行。 "从1961年到1968年短短的七年间, 包玉刚的船队拥有的轮船达到 50艘,排水量达350万吨, 总值3 亿美元。 到了 1977年, 包玉刚的 “海上王国" 到达了顶峰, 他稳居世界十大船王之首。
对包玉刚来说,1978年是具有转折性的一年。 他作出了一个令所有人一一包括亲戚朋友、合作伙伴惊讶的决定: 减船登陆。 因为他以敏锐的眼光预见到航远的衰退, 并及时作出了明智的选择。
由于包玉刚及时地卖掉了相当部分的船只, 这使得他顺利地逃过了航运的大萧条时期的灾难, 并积聚了相当的力量向陆地上的不动产市场进军。 其中最令人感到惊心动魄的是1980年爆发的九龙仓收购大战, 这件事直到如今,很多香港人提起来仍然津津乐道。
当时, “九龙仓” 是香港四大洋行之首的怡和洋行旗下的主力, 也是香港最大的英资企业集团之一。 在李嘉诚的帮助下, 包玉刚暗中购入了大量九龙仓股票。1980年4月,包玉刚属下的隆丰国际 有限公司宣布已控制了约30%的九龙仓股票. 而 怡和财团属下的另一个主力置地公司手中才有约20%的九龙仓股票,形势对怡和财团明显不利。
为了保住九龙仓,置地公司气势汹汹地调动了大批资金,以100元一股的高价收购九龙仓股票,想把包玉刚从九龙仓中挤出去。 包玉刚面对 强敌沉着应战,奇迹般地在三天之内调集了21亿元现款, 只花了两个小时, 便使九龙仓股份增加到49%,彻底控制了这个企业。一向看不起华人资本的置地公司,不仅没有争得九龙仓, 还伤了自己的元气。
这是一个只属于香港的传奇!
1985年,包玉刚又以5亿新加坡币夺得英资集团会德丰股权, 成为继李嘉诚入主和记黄 埔之后, 夺得英资四大洋行的第二个香港人。1986年, 包玉刚又一举收购香港另一个发钞银行渣打银行14.5%的股份,成为该行最大的个人股东。 船王“弃舟登陆” 创造了又ー个奇迹。1991年, 包玉刚去世, 他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庞大的财富王国, 更有他神乎其神的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