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货币币材
确定货币材料是确定货币制度的基础性行为。一个国家首先要确定以何种货币材料作为本国货币,国家规定哪种或哪几种商品为货币材料,实际上都是对已经形成的客观现实从法律上加以肯定。
主观地把现实生活中不起作用的货币材料硬性规定为币材,不仅行不通,而且会造成混乱,如中国历史上的王莽改制,把早已不再起作用的“龟”和“贝”又规定为货币材料,与金银铜一起流通,全凭主观意志制定了一套极为复杂的货币系统,结果“百姓溃乱,其货不行”。
所以,国家法定的货币商品,如能真正起货币作用,是由于它们在经济活动中已经是作为货币商品在起作用。
2.货币单位
货币材料一经确定,就必须确定货币单位,货币单位包括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货币单位的“值”。
关于货币单位名称的演变,最早与货币的自然单位和重量单位相一致。
如贝壳以“朋”计算,牲畜以头计算,金属以重量计算(斤、两)等。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货币单位日益与自然单位、重量单位脱离,货币单位采取了另外的名称,如唐代“开元通宝”,“通宝”是货币名称,单位则叫“文”(重如其文),货币单位的名称仍旧是重量名称。
但实含重量已与名称完全不符。如英国货币单位“镑”就是重量单位名称,在1816年采用金本位时,每盎司黄金合金币3镑17先令10.5便士(合3.89375镑)。
国际习惯上,一国货币单位的名称往往就是该国货币名称,如 Lira音译为里拉,是意大利货币单位名称,也是货币 名称。几个国家同用一个单位名称,则在前面加上国家名。如Franc,音译为法郎,是很多国家采用的名称,则在前面加上国家,就是该国的货币名称。如法国法郎、瑞士法郎等。
我国有些特殊,货币名称是人民币,单位是元,前后不一致,外国人搞不清楚,往往按照他们的习惯把中国的货币叫做中国“元”。
货币单位的确定更重要的是确定币值。在铸币流通时,就是确定单位货币所包含的货币金属重量和成色。如美国规定本国货币单位的名称是美元,1934年1月的法令规定,1美元的含金量为13.714格令(0.888671克);英国本国货币名称为英镑,1870年的铸币条例规定,1英镑含金量为123.27447格令(7.97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