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可统称为足值的货币)
实物货币是货币形态发展的最原始形式。任何货币,如其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与其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则称为实物货币。实物货币可能由植物、动物、矿物等来充当。在人类历史上,各种商品如米、木材、贝壳、家畜等都在不同时期内扮演过货币的角色。在我国古代,龟壳、海贝、蚌珠、齿角等均充当过交易媒介。
但这些实物货币都有其缺点:
①许多实物体积笨重,且不易分割,存在着量大值小的缺点,不便携带和运输;
②非均质性,分割后会造成价值与体积不成比例,且有些实物货币质量不稳定、易腐烂磨损等。因此,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不断发展,实物货币也就逐渐被金属货币所代替。
一般来说,理想的充当货币的商品,应具备以下特征:
① 普遍可接受性;
② 价值稳定性;
③价大量小;
④耐久性;
⑤均质性和可分性。
随着交易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金、银等贵金属具备这些特征,贵金属就从商品界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也就真正形成并固定下来。
在商品流通中,金属货币最初采用条状或块状形式,每次交易都要重新鉴定其成色和重量,相当繁琐。为了适应交换的需要和维护交易程序,由政府出面按一定的成色和重量把金属块铸造成金币或银币,其结果就出现了铸币。
在我国历史上西周的铜贝、铜缓,春秋战国的布币、刀币、环钱,西汉的货泉,东汉的五铢,宋代的空宋元宝,明代的永乐通宝等都是铸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