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求的结构性失衡是什么意思?

2023-04-1817:11:25货币供求的结构性失衡是什么意思?已关闭评论

货币失衡是同货币均衡相对应的概念,又称货币供求的非均衡,是指在货币流通过程中,货币供给偏离了货币需求,从而是两者之间不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货币失衡是一种常见现象,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即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求量或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

事实上,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除了上面分析的货币失衡两种类型外,还存在一种与此并不类似的货币失衡,即货币供求的结构性失衡。这是指在货币供给与需求总量大体一致的总量均衡条件下,货币的供给结构及与此相对应的货币需求结构不相适应。这种结构性货币失衡往往表现为短缺与滞存并存,经济运行中的部分商品和生产要素供过于求,另一部分商品和生产要素又供不应求。造成这种货币失衡的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及在此基础上的结构刚性。

(一)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求量

此类情况可能由以下原因所致:

第一,随着经济发展,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规模不断扩大,但是货币供给量并没有随之及时的增加,从而导致经济运行中货币吃紧。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这种情况不止一次的出现过,但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这种情形很少出现。这是因为在金属货币流通下,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作为货币流通的金属币材的开采;在纸币流通下,作为货币当局的中央银行增加纸币供给极为容易。

第二,在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大体一致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操作,减少了货币供给量,从而导致流通中的货币紧缺,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受到了抑制,使本来供求均衡的货币运行走向供给小于需求的货币失衡状态。

第三,在经济危机阶段,由于经济运行中的链条断裂,正常的信用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经济主体对货币的需求急剧增加,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量却相对地滞后于货币需求的增加从而导致了货币供需的失衡。这种情况继续发展,往往会出现通货紧缩。

(二)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

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给量大于相应的货币需求量是一种经常出现的失衡现象。造成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的原因很多,主要如下:

第一,无足够货币资本实力的高速经济增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政府的高速经济增长政策迫切地需要货币资本来支撑,在中央银行无足够的货币资本实力情形下,银行信贷规模的不适当扩张,造成了信贷收支逆差和货币资本扩张,从而导致货币供给大于其需求的货币失衡现象产生。

第二,政府由于财政赤字向中央银行透支。政府财政收支若发生赤字,在中央银行没有事先准备的条件下,政府财政的透支无疑迫使中央银行增发货币,从而导致货币供给量增加过量,造成货币供需失衡。

第三,从长时期来看,若前期货币供给量相对不足,产品积压和再生产过程受阻,为促成经济运行的正常进行,中央银行操作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但是由于力度把握不适当,导致银根过度放松,货币供给量的增长速度不适当地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从而形成过多的货币供给,其结果便是诱发高通货膨胀。

第四,从开放经济的角度看,在经济落后、结构刚性的发展中国家,货币条件的相对恶化和国际收支失衡使得国民经济运行仅靠进出口机制来弥补收支逆差极为困难,而汇率高估和本国货币的贬值造成货币供给量的急剧增长,从而造成货币供需失衡。这种情况继续发展,往往会出现通货膨胀。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