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慈善六叔

2019-12-1714:13:10邵逸夫:慈善六叔已关闭评论

漫步于全国各地高等学府的菁 菁 校园中, 逸夫楼的字样处处可见, 图书馆、 教学楼、 实验室。几乎所有 的大学生都记 住了邵逸夫这个名字。 当然,如果是资深的港剧迷,从小看着TVB的电视剧长大的观众, 多半也会熟悉“六叔" 邵逸夫。 每年年终, TVB 的颁奖典礼上, 全体艺人都盛装出席, 而最隆重的压轴一幕, 就是由邵逸夫先生主持的“点灯" 仪式。 已经百余岁高龄的邵先生从一群脂围翠绕、 莺声燕语的明星中走过来, 享受着他们崇敬的目光。 这位TVB的大老板和灵魂人物, 某 种意义上, 说他只手撑起了香港娱乐业的半边天也不为过。

1907年,邵逸夫生于上海的十里洋场, 父亲邵玉轩是锦泰昌颜 料公司的老板, 邵逸夫自是典型的上海“小开" 。 但后邵 逸夫家 境败落, 不得已在19岁中学毕业后便随兄长到新加坡开拓电影市场, 从此 对电影制作产生兴趣。 他与兄 长于二十年代开始 活跃于中国的电影业.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 先后拍摄了《立地成佛》、 《女侠李飞飞》、 《梁祝痛史》、《义妖白蛇传》和《孟姜女》等故事片, 深受观众欢迎。

1928年, 邵逸夫赴星马等地协助兄长发展电影发行公司。1930年,两人挂牌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 经济大萧条时期, 邵氏兄弟咬牙苦撑。 邵逸夫预见到有声电影的时代即将到来,于是在1932 年, 他高价请来粤剧名伶薛觉生担任主演, 自 任制片和导演,拍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轰动一方。 这一成功不仅使邵氏机构转危为安, 也让邵逸夫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有声电影的开山鼻祖。

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到二战前,邵氏兄弟在东南亚一带已经拥有139家电影院和9家娱乐场,成了声名显赫的大富豪。

二战期间, 邵氏基业受到沉重打击, 被迫关 门了事。 战争结束后, 邵逸夫决心重整旗鼓。1957年,邵逸夫移师香港, 当时, 他已到知天命之年。1958 年, 邵逸夫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 有限公司, 在清水湾的一座荒山上开建自己的摄影厂, 并在报纸上刊登广告, 招聘了大批优秀人才。 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 为了 打 响邵氏影城的第一炮,邵逸夫亲自挑选剧本, 选中了描写貂蝉故事的《江山美人》, 并大胆起用年仅30岁的李翰祥担任导演。 《江山美人》果然一炮打响,创下当时香港电影票房最高纪录,邵氏公司从此站稳了脚跟。

上世纪60年代后,邵氏公司长期称雄港岛, 曾拍摄过上千部电影, 获得过金马奖、 金像奖等几十项大奖。 其奖项之多, 创下中国电影史纪录。 香港坊间“邵氏出品, 必属佳片”的说法, 绝非诳语。

1965 年, 邵逸夫开始进军电视业, 他与利孝和、 余经纬及英资公司合资创办电视广播有限公司 (即“无线电视”,TVB). 这是因精明 "六叔” 已看到70年代末期,电影业开始走下坡路, 故有此举. 1980年, 邵逸夫成为无线电视的最大 股东, 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 同期, 邵氏的电影业务不断收缩, 减少电影拍摄, 于1985年卖出全部院线,至1987年5月,邵氏宣布停止生产电影。

邵逸夫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诸多“第一" 和“之最”。 邵氏家族可以说是中国电影事业名副其实的拓荒英雄。

从默片到有声, 从黑白到彩色, 中国电影的每一步变迁都有邵逸夫及其家人献出的心血。 从20年代从事电影业到80年代停业, 邵逸夫经历了电影不同时代的演变,目睹了中国电影的成长与兴衰, 堪称电影史的见证人。

当然, 辉煌只属于过去, 邵逸夫在TVB 的辉煌, 才是与今日观众距离更为切近的 “现在” 。 邵逸夫独具慧 眼, 开设无线艺人训练班, 目前在华人娱乐圈叱咤风云的周润发、 周星驰、 刘德华、梁朝伟等巨星均出自训练班; TVB 亦创造了无数经典武侠剧, 比如翁美玲版《射雕英雄传》、 刘德华版 《 神雕侠侣》等令几代人难以忘怀;TVB更是掀起家族剧热潮,轰动一时的《流氓大亨》,将家族恩怨演变成港剧的一个特色品牌; 而旗下大牌明星倾巢出动与央视合拍的电视剧 《岁月风云》, 则开创了合拍剧新模式......

翻开中国百年影视史, 最绕不开的名字就是邵逸夫。 拍了如此多的经典武侠剧, 邵逸夫心中自然也一直有一种“散尽千金济众生" 的信念。 多年来,虽然邵逸夫一直稳居香港超级富豪排行榜上, 但他视金钱为身外之物, 乐善好施, 热心公益, 是港岛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 “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 这位以 "大丈夫贵兼济,独善一身" 为人生信条的影视巨子, 不仅是这样说, 更是这样做的。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 邵逸夫就不遗余力地投身慈善事业。 早在 1973年, 邵逸夫就设立邵氏基金会, 1977年, 英国女王册封他为爵士, 成为香港娱乐圈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为表彰邵逸夫 对该市的福利贡献, 美国旧金山市将每年的9月8日命名为“邵逸夫日"。而在中国内地,邵逸夫没有任何生意业务, 但却长期向中国内地捐助巨额慈善资金。从1985年起, 他平均每年向内地捐赠1亿多元,用于支持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2002年11 月 15 日,一条从香港发出的消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由著名香港实业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捐资创立的“邵逸夫奖", 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 用以表彰全球造 福人类的杰出 科学家。

“邵逸夫奖" 设天文学、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三个奖项, 每年颁布一次, 奖金 100 万美元。 第一届颁奖于2004 年举行。 颁奖原则是, 不论 得奖者的种族、国籍、 宗教信 仰, 而以其在学术及科学研究或应用获得突破性成果, 且该成果对人类生 活有意义深远的影响为宗旨。 由于其设奖宗旨和巨额奖金 媲美声名显赫的 "诺贝尔奖”, 有人称之为“东方诺贝尔奖” 。

邵逸夫先生晚年生活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慈善事业上,2008年"5.12"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亿港币;2009年"8·8"水灾关爱行动,邵逸夫捐款1亿新台币;2010年4月 14 日青 海玉树大地震, 邵逸夫捐款1 亿港币。 这位从水银灯下、 摄像机前缓缓走来的老人, 看惯了鲜花着锦,见多了岁月流光, 更加明了人生如戏、 戏如人生的真谛。

人生本如寄,钱财更加不可久居, 为什么不让它流动出去, 到达更需要它的人手中去呢?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