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是值得父亲骄傲的儿子吗
1927年9月5日,保罗·沃尔克出生于新泽西州的海滨城市——开普梅。在他3岁那年,父亲由于工作变动,带领全家搬迁到新泽西这个“花园之州”北部一座叫迪乃克的小城,这里距离纽约市只有8公里,老沃尔克就是未来这里的最高行政长官。
父亲老沃尔克是个敬业的行政管理者,他管理这座小城长达20年之久,在他的治理下小城不仅秩序井然,而且经济社会一片繁荣景象,即便是“大萧条”发生后,小城也基本上没有受到冲击。父亲老沃尔克对小城进行了分区规划,成立了职业消防局,还建立了城市公务员管理体系。沃尔克回忆说:“在我父亲任上,小城的居民人口增长了一倍,我一直为他的成就感到骄傲。”从沃尔克记事起,就看见父亲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写着乔治·华盛顿的语录,“不要听任你的善良本性……在本该拒绝的时候却说同意。记住这是一项公职,而非私务,你的选择如不能有利于事业,就会造成伤害。”
这几乎是老沃尔克一生都信奉的箴言和行为准则,他不仅以此来要求自己的行为,而且也要求他周围的同僚及亲人必须遵循,谁都不能因为一己私利而损害公共利益,有时候甚至是有些极端和苛刻。记得有一次小城遭遇了罕见的暴风雪,大雪过后,当时负责文娱活动的负责人是迪克·罗达,他雇佣了15名高中生充当兼职的安全监测员,小沃尔克也在其中。当父亲老沃尔克发现此事后,便把迪克叫到办公室说:“我不想让这小子领薪水,请你将他解雇吧。”迪克觉得没有理由这样做,可是老沃尔克丝毫不留余地地说:“如果你不解雇他,我就再找一个新的负责人取代你去解雇他。”无奈,小沃尔克只得离开。
虽然父亲是当地的行政长官,但是他不仅享受不到比别人多一丝的优待,而且连普通人都能有的待遇都不如。这就是父亲对沃尔克的要求,必须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不能把感情因素夹杂其中,要做到公正、无私。沃尔克说:“父亲总是叼着烟斗,凡事都深思熟虑。如果有人周一来请求帮助办事,而他之前从未考虑过,他就会说,你周四再来吧,我会告诉你结果。拖延几乎成为他的长处。他凡事思考全面,一丝不苟,掂量每一种可行性。我从他那里学到的是,不到火候时别轻易下结论,不论结果怎样。”
可以说,老沃尔克的家教是十分严厉的,他从不轻易对小沃尔克展露笑颜,这甚至给年幼的沃尔克造成了情感困扰,他似乎总是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因此,从他懂事起,就会想方设法去做一些事情来博得家人的认同。随着年龄的增长,沃尔克的性格变得愈发内向,沉默寡言,姐姐们经常在父母面前说:“保罗跟朋友玩时,别人都不说话。”这让父母有些忧心,不过他们越是担心保罗就越发沉默寡言。
高中时,外表看来保罗已经是一个帅气的大小伙子,但是他却害羞得不敢跟女孩子约会。因为害羞,不愿与人多交往,凡事他都自己解决,这也养成了他独立、不求人的性格。这样一来,内心的不安和随时透露出来的自信,使他的性格看起来让人多疑。
尤其是在面对自己的父亲时,保罗总是无比渴望获得父亲的认可和赞赏,但是他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父亲就像是一个严厉的校长,少废话、不拥抱,也没有亲吻。父子之间的关系显得有些僵硬。尤其是当保罗决定上普林斯顿大学时,父子间的关系瞬间紧张起来,父亲建议他去读自己的母校伦斯勒理工学院,但保罗执意申请普林斯顿大学。
实际上,当时沃尔克并非一定要上普林斯顿,而是想证明一下自己的能力,让父亲对自己另眼相看,因为普林斯顿本身就够耸人听闻的了,他在填表时感觉自己手里就像拿着一张神圣的羊皮古卷。两周后,他被录取了。可是,父亲仍旧不同意他去,并警告说:“在普林斯顿,私立高中的学生会比你这个来自迪乃克公立高中的学生强得多,你会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聪明。”
父子间的较劲,最终还是儿子获得了胜利,最终父亲同意了保罗的选择。只是,一个意外差点让保罗去不了普林斯顿。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事发生变化,国内适龄男青年都有义务参军入伍。当保罗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后不久,就收到一纸正式通知,要求他到当地征兵局报到并接受体检。不过,因为身高超标,最终保罗未通过入伍体检,他说:“当我去体检时,我想的是稍蹲下身就可以不超过2米的身高上限,从而达标入伍。可惜我下蹲得不够,因为身高超高被拒绝了……我一直引以为憾,并怀疑是不是会让自己和祖国蒙羞。”
有时候,一个人今后会走上哪条道路,冥冥中自有天意,并非你想怎样便可以如何,而是要看各种条件是否适宜,否则,一切都只能听天由命。好在上天留给保罗的选择并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