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货币制度理论的主要内容

2020-02-1316:58:10区域性货币制度理论的主要内容已关闭评论

区域性货币制度是指由某个区域内的有关国家(地区)通过协调形成一个货币区,由联合组建的一家中央银行来发行与管理区域内的统一货币的制度。利用区域性货币制度可以使成员国在货币区内通过协调的货币、财政和汇率政策来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区域性货币制度的理论依据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蒙代尔(Robert A.Mumdell)率先提出的“最适度货币区"理论。 他认为要使浮动汇率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放弃各国的国家货币制度而实行区域性货币制度。 “区域"是指有特定含义的最适度货币区,由一些彼此间商品、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 经济发展水平和通货膨胀率比较接近,经济政策比较协调的国家(地区)组成的一个独立货币区,在货币区内通过协调的货币、财政和汇率政策,达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在现实中,区域性货币制度一般与区域内多国经济的相对一致性和货币联盟体制相对应。 20世纪60年代后,一些地域相邻的欠发达国家首先建立了货币联盟,并在联盟内成立了由参加国共同组建的中央银行,例如,1962年建立的西非货币联盟制度,1973年建立的中非货币联盟制度和1965年建立的东加勒比货币联盟制度等。

欧洲货币制度则是区域性货币制度的一个典范。 欧洲货币制度从起源到完全实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阶段。 1950年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建立了 “欧洲支付同盟”,启动了欧洲货币联合的进程。

1957年欧共体建立之后,正式提出建立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并设计了时间表。 1991年欧共体更名为欧盟,规定最迟在1999年1月1日之前建立经济货币联盟(Economic and MonetaryUnion,EMU),统一货币进程加快。

1994年成立了欧洲货币局,1995年12月正式决定欧洲统一货币的名称为欧元(EURO)o1998年7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成立,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法国、德国、卢森堡、比利时、荷兰、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芬兰、奥地利、爱尔兰共11个国家为首批欧元国,希腊于2000年加入欧元区。 2002年1月1日起,欧元的钞票和硬币开始流通。 欧元的钞票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设计,由各国中央银行负责印刷发行;而欧元硬币的设计和发行由各国完成。

2002年7月1日,各国原有的货币停止流通,与此同时,欧元正式成为各成员国统一的法定货币。至2009年年底,欧元区已经有16个成员国。 欧洲货币制度的建立和欧元的实施,标志着现代货币制度又有了新的内容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也为世界其他地区货币制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示范。

当然,欧洲货币制度能否发挥其预期的功能还有待更长期的检验。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