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金本位制
国际金本位制是指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比例即金平价决定,黄金可以在各国间自由输出输入,在“黄金输送点”的作用下,汇率相对平稳,国际收支具有自动调节的机制。 1880~1914年的35年间是国际金本位制的黄金时代。
由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参战国纷纷禁止黄金输出,停止纸币兑换黄金,国际金本位制受到严重削弱,之后虽改行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但因其自身的不稳定性都未能持久。在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冲击下,国际金本位制终于瓦解,随后,国际货币制度一片混乱, 直至1944年重建新的国际货币制度一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实行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由44国参加的“联合国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
其主要内容是:
(1)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即以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美元与黄金挂钩是指,美国政府保证以1934年1月规定的35美元等于1盎司的黄金官价兑付其他国家政府或中央银行持有美元。 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是指,根据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的价格确立美元含金量,其他国家也以法律形式规定各自货币的含金量,而后通过含金量的比例,确定各国货币与美元的兑换比例。
(2)实行固定汇率制。
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平价上下1%的幅度内浮动,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维持外汇市场的稳定。国际收支不平衡则采用多种方式调节。 这种货币体系实际上是黄金本位制,也是一个变相的国际金汇总汇兑本位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过促进作用。 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自身具有不可克服的矛盾,又被称为“特里芬难题"。这一难题指美元若要满足国际储备的需要就会造成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必然会影响美元信用,引起美元危机; 若要保持美元的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则又会断绝国际储备的来源,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施的早期,这个矛盾并未完全显现。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政治、经济地位逐渐下降,特别是外汇收支逆差大量出现,使黄金储备大量外流,到60年代末出现黄金储备不足抵补短期外债的状况,导致美元危机不断发生,各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大量抛售美元, 抢购黄金,或用美元向美国挤兑黄金。 进入70年代,美元危机更加严重。 1971年8月15日美国公开放弃金本位,各国也随后纷纷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实行浮动汇率, 不再承担维持美元汇率的义务。1974年4月1日起,国际协定正式解除货币与黄金的固定关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牙买加体系。
(三)牙买加体系
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牙买加签署了 "牙买加协定" ,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制度-牙买加体系。
其主要内容包括:
(1)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
黄金完全非货币化,各国可自行选择国际储备货币。美元仍作为主要的国际货币,日元、德国马克等货币则随着本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而成为重要的国际币。
(2)汇率安排多样化,出现了以浮动汇率为主,盯住汇率并存的混合体系,亦称“无体制的体制” ,各国可自行安排汇率。
(3)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
一是运用国内经济政策,通过改变国内的供求关系和经济状况,消除国际收支的失衡;
二是运用汇率政策影响本币币值,通过增强本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减少经常项目的逆差;
三是通过国际融资平衡国际收支;
四是通过加强国际协调来解决国际收支平衡问题;
五是通过外汇储备的增减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
牙买加体系的实行,对于维持国际经济运转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多元化国际储备货币的结构为国际经济提供了多种清偿货币,摆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对一国货币-一一美元的过分依赖;多样化的汇率安排适应了多样化的、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的需要,为各国维持经济发展提供了灵活性与独立性; 灵活多样的调节机制,使国际收支的调节更为有效与及时。
需要指出的是,牙买加体系并非是理想的国际货币制度,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其中较为突出的有三点:
第一,以国家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可以享受“铸币税” 等多种好处,但却不承担稳定国际储备货币及其所致风险的责任。
第二, 以浮动汇率制为主体,汇率经常出现大起大落,变化不定,加大了外汇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际贸易活动,但极易导致国际金融投机的猖獗,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负面影响更为突出。
第三,目前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并不健全,各种调节渠道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全球性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因此,国际货币制度仍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