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和资本主义密不可分,它们都离不开商品,而商品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了。
人类社会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下,逐步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演变,至今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性质不同的社会形态。 每种社会形态都有特定的经济制度,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历史阶段。 在原始社会里,生产工具极其简陋,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 最先,人们以石器工具为主,进行狩猎、捕鱼、采集野生植物维持生活。
后来,人类发现了火,提高了同自然界做斗争的能力。 恩格斯说: “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在狩猎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原始畜牧业; 在采集植物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原始农业。
后来,人类发明了制陶术,开始了定居生活,畜牧业和农业分开,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发明了金属工具,从石器时代过渡到金属时代,这就加速了农业、畜牧业的大发展,并出现了纺织、酿酒、金属加工等手工业。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并逐步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总之,原始社会的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金属工具为辅;生产活动以原始农业、牧业为主要劳动,借以获取生存资料。 这种共同的联合劳动,共同的占有生产资料,就形成了原始公社制。
在原始公社制的社会里,人们按照年龄、性别实行自然分工,集体参加劳动,平均分配共同劳动的成果。 这是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
原始社会末期,劳动方式由集体劳动过渡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与此相应,生产资料公有制也逐步转变为私有制。 原始公社的头领、氏族酋长、军事首领不仅占有较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还把战俘和氏族内不能抵债的成员压迫为奴隶进行剥削。这就产生了脱离劳动、剥削他人的奴隶主和失去自由、受人剥削的奴隶。
这时,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范围的扩大,剩余产品的增多,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一部分人从生产领域分离出来,成为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占有大量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少数富裕家庭,极力扩大对奴隶劳动的剥削。 当奴隶劳动扩展到社会全部生产部门,成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生存的基础时,人类社会便分裂为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对抗阶级,形成奴隶制度,进入阶级社会,即奴隶制社会。
在奴隶社会,金属工具被广泛地应用,出现了简单的水利设施,农业、牧业、手工业都有了新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明显提高了。
在奴隶制度下,奴隶主直接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和从事生产的奴隶。 这是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奴隶主在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剥夺了奴隶的一切权利;在经济上处于剥削地位,完全脱离劳动,占有奴隶大部分劳动产品,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广大奴隶没有人身自由,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在奴隶主的暴力手段下被强制从事繁重的劳动;全部劳动产品归奴隶主占有,按照奴隶主利益进行分配。 这是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一般特征。
在奴隶社会,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对奴隶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出现了城市和乡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 商品交换的发展,使奴隶主经济日益卷入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奴隶主加重了对奴隶的剥削,商人的贱买贵卖加速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等小生产者的分化,高利贷者的盘剥扩大了奴隶阶级队伍。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城市,逐步成为奴隶主统治、剥削奴隶,手工业者、商人、高利贷者从事经营和剥削活动的政治、经济中心。
广大农村居住着的大多数奴隶和农民,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处于贫困、愚昧和落后的状态,形成了城乡对立。随着奴隶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处于完全脱离体力劳动的奴隶主中的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国家、监督生产,进行文化、科学、艺术等活动;而广大奴隶和其他劳动者则终身从事沉重的体力劳动,从而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完全分离。脑力、体力劳动的分离是以奴隶主剥削奴隶为基础的,奴隶主把从事脑力劳动视为巩固阶级统治的特权,十分鄙视体力劳动。 因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具有阶级对立的性质。
奴隶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 但是,它的出现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巨大进步。在奴隶社会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有了一定改进,金属制品成为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不杀战俘,利用他们做工,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奴隶主集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有利于分工协作,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活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科学、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古代文化的繁荣。 然而,奴隶社会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容纳余地是有限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奴隶制生产关系就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奴隶制度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随着奴隶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尖锐化,集中表现为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奴隶对奴隶主采取了逃亡、破坏工具、武装暴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反抗斗争,特别是奴隶暴动对奴隶制度的瓦解起了决定作用。 但是,奴隶暴动带有自发性,不代表新的生产方式,只能动摇奴隶制度的基础,同时为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奴隶社会末期,由于奴隶的不断反抗,奴隶主已难以利用奴隶劳动来经营农业等多项生产活动。 奴隶主不得不改变原先的经营方式,把自己的土地分成若干小块,租给破产的农民和被释放的奴隶耕种,定期收租或劳役,这就是隶农制。
隶农制是奴隶社会内部出现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隶农是封建社会农民的前身。 这样,一些奴隶主、商人、手工业者等富裕的自由民就逐渐变成了新兴的地主阶级;而奴隶和破产的小生产者则逐渐变为封建农民。 新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在奴隶社会内部逐渐形成,奴隶制社会逐步为封建制社会所代替。
在封建社会,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部门,铁制工具被广泛地使用,水利灌溉成就显著,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牧业和副业的发展。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农民或农奴等劳动者,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封建地主迫使农民或农奴耕种其土地,以劳役地租、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的形式,剥削和压迫农民或农奴。所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两大对立阶级.
农民或农奴通过缴纳地租取得了耕种地主土地的使用权,从而建立起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私有经济。 小私有经济是农民区别奴隶的主要标志。 这种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封建地主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他们对农民阶级的统治和剥削,这是封建经济能够长期存在的重要条件。
封建地主还以超经济强制迫使农民为他们劳动。 超经济强制是指封建地主强加于农民的一种以人身依附关系为特征的非经济强制形式,是封建地主阶级维持和加强剥削的一种手段。
在封建社会,基本上以家庭为经济单位,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但也存在着城乡对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 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在经济上以商业和手工业为主体,在政治上是保护封建地主财产、维护封建制度的中心。
封建城市的日益繁华,是以广大农村贫困为基础的,城乡对立也日益加深。在封建城市里,由于手工业的发展和手工业者之间的竞争,出现了封建行会组织。
在行会内部,行东和帮工、学徒之间,既是师徒关系,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剥削关系。 封建行会制度,既是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又是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的产物。
封建社会早期的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这是因为封建地主剥削压迫,农民仅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缺乏进一步改进生产技术的积极性;手工业者受到封建行会的束缚,不能有效地提高生产技术和扩大再生产;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闭关自守、墨守成规的旧习,严重束缚了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封建割据和自然经济阻碍自由贸易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农民对封建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阻碍了自由劳动力的来源;封建行会制度妨碍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 因此,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所以,变革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就成了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促使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步削弱,城乡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起来,并逐步取代封建经济,人类社会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尽管在封建社会末期就产生了,但是其发展是不顺利的。 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特别是封建地主阶级国家政权、封建教会等封建主义上层建筑,拼命维护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妄图保存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这时,只有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更快地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于是,资产阶级决定用暴力推翻封建制度,从而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
早在14世纪,欧洲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从16世纪开始,资产阶级就发动了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
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广大农民和工人是革命的主力军,但由于农民是小生产者,不代表新的生产方式,工人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还没有自己的政治纲领。 这样,农民和工人都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者。 结果,资产阶级掌握了革命领导权,夺取了革命胜利成果,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开始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1688年确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从17世纪到19世纪,西欧各国资产阶级利用广大农民、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力量,先后推翻了本国的封建制度,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利用政权力量颁布和施行各种政治、经济政策,消灭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取消封建行会制度和封建特权,结束封建割据的状况,从而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和国内市场,进而又开展大规模的产业革命,逐步完成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转变,形成了国际分工,开拓了国际市场。
这样,资产阶级迅速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奠定了资本主义的物质基础,从而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