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对开展人民币离岸中心作为人民币市场化的其中一步,是抱开放态度的。200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新设汇率司,其中一项职能是根据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去研究和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由此可见,中央政府对开展人民币离岸中心作为人民币市场化的其中一步,是抱开放态度的。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货币离岸经营是一种普遍现象,可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个概念还比较陌生。其实,在国际贸易、世界货币大战中,货币离岸经营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里我们主要来看看美国人是怎样争夺美元离岸市场的。
离岸经营的货币称之为离岸货币。相应地,没有离岸的传统货币经营就叫在岸货币。前者的金融市场称之为离岸金融中心、后者的金融市场称之为在岸金融中心。所谓离岸货币,是指在国外存放并且进行交易、不受货币发行国金融法令管制的货币。需要指出的是,这仅仅是指银行存款,不包括现金。
所谓离岸金融市场,是指所在国银行向该国的非居民提供存款、贷款、发行债券、票据融资等金融服务形成的市场。这里特别注意“非居民”这个词,由于离岸金融市场的服务对象是非居民,所以它可以不受所在国家金融法规的管辖和外汇管制约束。
研究离岸金融中心是怎么发展下来的,可以先回顾伦敦的离岸金融发展。英国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二战后各国恢复经济建设的一段时期。布雷顿森林协定于1946年签订后,美元成为国际货币,用作国际贸易支付及清算,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以固定汇价兑换。于是把美元转存巴黎及伦敦等欧洲地区,促使欧洲离岸金融的发展。
同期,美国政府为加强货币政策的控制,调整借贷市场的结构,对金融机构订立较为苛刻的监管方案。例如限制银行借贷的利息、以存款准备金控制银行的借贷能力,以及管制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等。这些方法令美国银行的美元借贷业务受到限制,促使金融机构向海外发展,在欧洲各地开设分行,提供美元借贷服务,亦因此开创了欧洲美元市场。所谓欧洲美元市场,即非在美国本土的美元借贷业务,而利率计算方面,在不同的欧洲美元市场会采用不同的利率指标,而最为常见的有伦敦银行同业拆息,即是在伦敦美元市场,银行之间借贷美元的息率。在英国美元借贷交易不受美国联储局监管之余,亦不受英伦银行对借贷的监管,因为美元的波动对英国本土经济不会构成重大影响。
再者,英国更放宽对离岸金融的监管,例如对银行要求较低的存款准备金、提供优惠的税率等,以鼓励外资银行设立分行,加速伦敦离岸金融的发展。美国为减少美元外流,曾设立利息平衡税,向本地居民购买欧洲美元债券所得的利息抽税,但却弄巧成拙,反而推动美国银行将美元汇离美国,在外国发展欧洲美元借贷。
伦敦能在众多欧洲大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球最大的欧洲美元市场之一,是有其得天独厚条件的。除了伦敦本身有完善的金融制度外,跟其他欧洲城市不同,许多不同种类的金融服务都集中在伦敦这个区域,包括保险、商品交易、期货市场及债券市场等,令美元可用在不同的金融产品上。其次,伦敦的法定语言是英语,与美国及其他英语使用国家沟通更为有效方便。
第三,伦敦所在的时区正好处于日本及美国之间,跟许多中东国家时间接近,除了可以延续24小时欧洲美元借贷外,也方便中东国家参与欧洲美元借贷活动。
20世纪60年代,随着欧洲国家经济复兴,欧洲又在欧洲美元的基础上扩展出了欧洲英镑、欧洲马克、欧洲法郎等离岸金融市场,统称为欧洲货币市场。随后,进一步扩展到亚洲、拉丁美洲、中东等地,形成一个个离岸金融中心。
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并没有完全如美国人所愿。虽然它为美国的跨国银行提供了重要国际舞台,但客观上削弱了美国对银行国际业务的监督和管理,削弱了美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地位。并且,由于欧洲美元和美国国内的美元之间转换非常方便,所以欧洲美元市场的动荡也直接影响到了美国国内的金融市场。更不用说,随着欧洲美元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国际游资一次次猛烈冲击美国金融市场,美国终于感到有些胆战心惊了,所以迫切希望对离岸银行和离岸美元市场进行整顿和加强管理。
那么,怎么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在1974年10国集团中央银行倡议达成的巴塞尔协议上,美国和其他30个国家同意对其离岸银行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并且于1980年决定,各国领土内的商业银行总行,要把它在全球范围内的账户合并起来计算资本充足率,以便各国能够统一监管离岸和在岸业务,减少欧洲美元市场的不稳定性。
在此基础上,美国政府集中注意力,开始考虑如何在自己的监管范围内进一步吸引离岸银行业务,以便于更好地争夺这一巨大市场。为此,它推出了IBF资产负债账户,创建了美国境内的“离岸”美元市场。
其实,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金融界就发现,在美国境外离岸金融中心从事国际金融业务更有利可图。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地方的税收低、管制少,并且具有各种各样的优惠条件,调动资金也非常便利。所以,美国的跨国银行开始纷纷到伦敦、巴黎、法兰克福、新加坡、香港、巴哈马、巴拿马等离岸金融市场开设分支机构。
可是这样一来,却引发了美国资金的大量外流,直接动摇了纽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美国国内每年至少要减少40亿美元的税收收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政府在1979年建议其他国家政府也通过各自中央银行对欧洲美元存款实行法定准备金制度,并且把部分欧洲美元集中到各自的中央银行去,目的就是减少欧洲美元规模,从而减少欧洲美元对美国美元的一次次冲击。
在此基础上美国还不放心,又提出要建立一个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通过公开市场活动来干预欧洲美元市场等一系列建议。
最终,美国的这些建议并没有变成现实。究其原因在于:首先,上述建议必须得到各国相互配合与合作才能实施,而每个国家都会考虑自身利益,对上述建议不置可否,所以没法统一行动;其次,欧洲美元市场规模已经非常庞大,要进行有效管理十分困难;最后,欧洲美元业务的既得利益者以种种方式抗拒合作,阻挠这种市场监管。
正是在这种长期扯皮背景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于1981年12月3日批准建立IBF资产负债账户,在美国本土从事“离岸”美元业务,用来吸引离岸美元回归本土,并且同时加强对离岸美元的业务管理,这也算是最终实现了美联储的目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