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消费经济学家认为,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标价较高而不是较低而增加,就是说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畅销,它反映的是人们进行挥霍性消费的心理愿望。
例子案例举例
彤彤家搬进了新房子,打算添置一台新电视机。一个周末,彤彤陪妈妈一起去逛家电商场。来到市区最大的一家电器城后,彤彤发现这里电视机的价格差异很大,同样29寸的电视机,有的5000元,有的3000元,有的还不到2000元。让彤彤更加意外的是,很多顾客专挑贵的买,越是价格高的电视机,越受顾客欢迎。
彤彤原以为人们买贵的,是因为贵的电视机质量会好很多。于是,她跑去向销售员咨询几款价格不同的电视机的详细信息,结果发现它们的质量差别并不大,有些只是外观上有一些差别。这时,彤彤更想不通了:“为什么产品质量相同,人们却都爱买贵的呢?”
彤彤遇到的情况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即质量差不多的商品,价格差异却很大,而消费者也更倾向于购买高价的商品。生活中,我们或许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同一款皮鞋,放在普通的小鞋店卖几十元,而放到大商场的柜台里,其售价可能就成了几百元,却能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这种现象其实反映着“凡勃伦效应”的经济规律。
凡勃伦效应,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针对消费者刻意求“高”的消费倾向提出的,指人们在购物时,往往会因虚荣、攀比等心理因素作出冲动的选择,即过于执着地追求高价商品,将价格作为购买决策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
商品市场上,近万元的眼镜框、几万元的纪念表等纷纷走俏,这也是“凡勃伦效应”作用的结果。消费者购买这些商品,不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享受,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一种社会心理的满足,如购买高级轿车是为了显示自己富有、地位高贵等。也就是说,消费者可能是想用价格高昂的产品来引人注目,以期获得更广泛的社会广告效应,这就属于炫耀性消费了。
2002年,价格高达1188万元的英国王室用宾利车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制造商仅仅抱着试卖的心态。可没想到,几年来,宾利车在中国的销量持续增长,2007年其销量就排到全球第五。宾利车之所以受消费者青睐,不仅因为它历史悠久、品质胜人一筹,更因为它豪华,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能显示出车主的高贵、与众不同。
当今社会,“重金征婚”也越来越受富人们的青睐,这种消费活动也体现着“凡勃伦效应”,因为其目的也和住豪宅、开名车、购奢侈品等一样,主要是为了获得一种社会心理的满足,如获得公众的关注、炫耀财富、展示尊贵身份等。而结果,真正通过“重金征婚”如愿觅得佳偶的富翁又有几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