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走过了两个大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之前(1949—1978年)为一个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之后(1979年至今)为另一个发展阶段。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工业建设的重点首先是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其次是华东和华北。国家首先把经济建设的重点放在以辽宁为中心的东北地区,建设了一批煤炭、电力、钢铁、机械等重点项目。当时苏联援建156个项目,1950年、1952年有17项开工,其中东北地区就有13项。在当时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投资主要用于恢复东北地区的重工业和治理黄河淮河、修建西南、西北铁路和公路及恢复发展中原地区农业生产等三个方面。由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指导思想是恢复,而恢复的地区大部分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因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更快些。
2.“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
“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并初步确立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战略,以协调内地与沿海经济关系为主线,开创了工业布局新格局。为了扭转东强西弱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局面,实现地区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我国建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加大了对中西部的投资。“一五”期间的区域经济新格局,基本上体现了速度、效益、地区差距缩小三者的统一。在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及人均国民收入、居民消费水平等方面,东、中、西三大地带差距出现了全面缩小的趋势。
3.“二五”计划到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2年)
“二五”计划时期,在全国基本建设投资中,“内地所占比重进一步上升为53.9%,沿海地区比重为42.3%。这一时期,内地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5%,沿海地区为3.2%。1962年与1957年相比,内地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3.5%上升到35.5%。”由于建立地方完整独立工业体系的要求,是在经过热和片面追求布局均衡的形势下提出的,因而难以发挥区域经济的协调作用。这一期间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分散化和趋同化特点,建设项目星罗棋布,工业遍地开花。全国各地各个角落,都办起了小钢铁厂,建起了上百万个小土高炉、小土焦炉,用土法炼铁炼钢,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浪费和“欲速不达”的困难局面。“大跃进”的速度,使人们只注意多快,不注意好省;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品种;只顾当前,不做长远打算。“二五”计划时期,全国经济增长大起大落,波动幅度之大为历次五年计划之最。
为摆脱“二五”计划时期“大跃进”所造成的困境,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在此期间,国家也加大对内地建设的投资,以内地建设的投资额占全国总投资额的比重为例,继“二五”时期提高到53.7%之后,1963—1965年又上升到58%,中西部地区建成了许多重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趋重要。
4.“三五”到改革开放时期(1966—1978年)
“三五”计划时期,我国的中心任务是加强国防建设。毛泽东强调要时刻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的侵略战争,认为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已不适应备战的需要,要尽快迁移,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1965年中央把全国划分为一线、二线、三线地区。“三五”计划提出进一步加强内地建设,强调经济建设和布局的重点放在既不靠沿海、也不靠北方的“三线”地区,工业建设要大分散、小集中,不搞大城市,工业布局要“靠山、分散、隐蔽”。“四五”计划则提出要建立不同水平、各有特点、各自为战、大力协同的经济协作区,要将内地建设为一个部门比较齐全、工业协调发展的强大战略后方。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国家即采取了对中西部地区极度倾斜的经济政策,将建设重点放在内地,特别是“三线”地区,而对于沿海地区则采取坚决控制投资的方针。
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倾斜和进行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对促进内地的经济发展等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由于这一经济政策是在片面强调备战的前提下制定的,并且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左”倾思潮泛滥的情况下实施的,因此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三线”建设有近一半投资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经济效益极差,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