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大产业分类法
三次产业分类法最早由费希尔(A.G.B.Fisher)提出,然后被克拉克(Colin Clark)用于实证并加以推广,目前已被许多国家普遍接受并用于国民经济统计和产业结构分析。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式引入三次产业分类法,其分类如下:
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其中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煤气的制造和供给业。
第三产业,包括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共分四个层次:(1)流通业,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业和仓储业;(2)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业、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3)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各个行业和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等;(4)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行业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军队警察等。
克拉克的分类方法大体上与前述的以生产方法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为基准的产业划分原理是一致的。即第一产业基本上是自然物的采集和培育,第二产业基本上是加工性的、非自然物的生产,而第三产业则属于非物质生产的产业。
(二)两大部类分类法
这种分类法就是按生产活动的性质及其产品属性对产业进行分类。两大领域分类是按生产活动性质,把国民经济各部门分为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前者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并创造物质产品的部门,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邮电运输业、商业等;后者指不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而只提供非物质性服务的部门,包括科学、文化、教育、卫生、金融、保险、咨询等部门。两大部类分类法,即将社会产业分为生产资料产业和消费资料产业两大部类。
(三)按生产部门分类
1.农、轻、重三大部门分类法
这种划分方法便于反映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一般说来,农业、轻工业主要是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重工业主要是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这种分类法给人以门类清晰的感觉,对于具体安排和组织社会生产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但是,这种分类法依然有缺陷。因为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农、轻、重之间互相渗透,混合经营的情况越来越多,重工业也生产消费品,轻工业也越来越多地生产生产资料,加之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横向联合,使农、轻、重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了。因此,这种过去曾经是科学的分类法,就越来越“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2.五大产业部门分类法
五大产业部门是指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包括邮电信息)、服务性行业。由于五大产业部门的分类不包括科学文化等精神生产部门,而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却在日益增大,因此,这种分类也有较大的局限性。
(四)按生产要素分类
这种分类法表现为,按照各个生产要素在不同生产部门中分布程度和所占比例,将社会生产分成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一分类方法是随着第一次产业革命和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以及由此所造成的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而出现的。凡投资比较集中、资本有机构成较高、占用劳动力比较少的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凡投资较少,资本有机构成较低、所需劳动力较多的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凡是机械化、自动化、知识人才密集程度较大的产业,则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按生产要素的密集状况分类,对于反映不同的技术水平合理分配社会劳动,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势,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具有重大作用。
(五)按产品使用划分
按产品的用途,将全部物质产业部门分成两大类:生产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的产业划作上游产业;而生产最终产品的产业则划作下游产业,二者之间并无严格试分,只是针对不同的经济活动而言。一般来说,上游产业的“前向联系度”较高,而下游产业的“后向联系度”较高。
“联系”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尔希曼所提出的经济概念。他认为,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由于原料的供给和产品的使用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协作关系,因而把某一部门与吸收其产出的部门之间的联系称为前向联系;把某一部门与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的联系称为后向联系。例如,石油采掘业是前向联系度很痛的上游产业,它的建立会推动炼油、化工、医药等下游产业的发展;而汽车制造业是后向联系度很高的下游产业,它的建立则将带动冶金、机械加工等上游产业的发展。
(六)按经济功能划分
按经济功能和市场的不同。把产业部门分成两大类:主要满足城市外部市场需要的产业为输出产业(或叫基础产业);主要满足城市内部市场需要的产业为地方产业(或叫非基础产业)。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来说,输出产业是起主导作用的动因,处于支配地位,因为它是城市从其外部获取资源的主要手段;地方产业则是支撑前者存在与发展的条件,处于从属地位。
每个城市发展什么样的输出产业取决于许多条件和因素,最重要的是该产业是否具备了比较优势,即和其他地区相比、和其他产业相比,该产业是否在资源、技术、地理、市场等相关方面拥有竞争力?各个城市扬长避短,确定自己的主要输出产业,从而形成各其特色的专业化分工。这时于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力合理布局、对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经济效益的综合提高,都其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七)按产业盛衰状态划分
1.朝阳产业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进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在开发新产品、开辟新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兴盛状态的产业部门。主要指目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如微电子、激光、新材料、新能源、空间开发、海洋开发、卫星通讯、生物工程等产业部门。其特点是技术先进、知识密集、低能耗、高经济效益。近年来,随着各项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扩大,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际分工的深化。由于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如早上初升的太阳,蒸蒸日上,故形象地称为“朝阳产业”。
2.夕阳产业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进展和社会需求变化,在开发创造新产品、开辟新市场的竞争中处于衰亡状态的产业部门。它主要指发达国家的传统基础产业,如煤炭、纺织、钢铁、汽车、铁路等。其特点:主要以简单的电力机械原理为基础,消耗大量能源,产生大量废弃物和污染物,生产周期长,技术要求低,劳动作业重复,产品标准化,以及高度的集中控制。就世界范围来看,由于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传统产业正在明显衰退,设备利用率低,生产能力过剩,就业人员减少。因此,人们形象地称为“夕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