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了吗”这是以前人们见面时最常用的问候语,就和现在“你好”差不多的意思。然而这句话在外国人看来非常特别。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北京某国企聘请了两个美国工程师,有一天这两位工程师刚从卫生间出来,正好碰上企业老总也上卫生间,老总非常自然地问候了一句:“你吃了吗?”结果这两位工程师非常尴尬,他们心想刚从卫生间出来就问这种话也太没礼貌了!然而老总也感觉非常委屈,自己明明是礼貌地打招呼,结果对方却不回答自己。
“你吃了吗?”这句问候语曾经在中国人的历史上存在了几百年,由此可见“吃”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所占的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过去的口头问候语已离我们远去,这也说明“吃”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了。因为为吃不饱肚子而发愁的人已经少之又少了,更多的钱被人们用在教育、旅游、娱乐、健身等事情上。那么,为什么问候语会发生变迁呢?
这主要是因为食物开支在人们的总开支中所占的比例越来小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了。那么,怎样衡量人们的生活水平呢?这就涉及经济学上的又一概念——恩格尔系数。
保罗·萨缪尔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47年成为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的第一位得奖者,197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
萨缪尔森在描述家庭预算开支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到了恩格尔系数的概念。他说:“随着家庭总收入的增加,用于购买食物的开支在总开支中的比重会下降。”此外,萨缪尔森对于恩格尔系数也有另一种见解,他指出:“食物支出在收入中占据的比重会随着收入的上升而下降。”
换言之,萨缪尔森认为恩格尔系数有以下两种表示方法,即消费“总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开支”以及“食物支出在收入中占据的比重”。因此,按照萨缪尔森对于恩格尔系数的看法,恩格尔系数可以表示为食物开支在家庭消费总开支中所占据的比重,也可以表示为食物开支在家庭总收入中占据的比重。这就是萨氏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最早是由德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恩格尔提出的,主要用来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这个计算方法表明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耗费在食品上的支出会减少,二者成一个反比例关系,系数数值越小,食品上的支出越少,生活水平则越高。而萨缪尔森提出的萨氏恩格尔系数正是对恩格尔系数的完善和发展。基于恩格尔系数的特点,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这样的标准:恩格尔系数超过59%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所谓“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但是当这一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后,消费方向就会转向。因此食品支出所占的消费比例从某一个方面反映了生活水平的高低。
但是,恩格尔系数这个衡量指标并非万能的,它也有失灵的时候。例如在贫穷地区,“勒紧腰带过日子”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这种习惯也会降低恩格尔系数,但此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未提高。大家都知道,家庭总支出规模基本不变的大前提下,由于学费、医药费、水电费、燃气费等刚性费用的急剧增加,对于一个收入恒定的家庭来说,一个现实的选择就出现了——那就是压缩食品支出。这种情况在西部落后地区尤其普遍,“省吃俭用”成为老百姓的通常选择,而这种选择完全是为了应付急速增长的学费、医药费和房费等刚性开支。
另外,恩格尔系数也受到不同地区消费习惯的影响,“吃在广东,穿在上海”便是对这两地消费习惯的高度概括。恩格尔系数在广东较高,但是这与当地的消费习惯有关系,而恩格尔系数恰恰忽略了这样的差异。
因此,在我国应用恩格尔系数时就要考虑到这样的不可比因素,如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以及社会经济制度所产生的特殊因素。对于这些应考虑的不可比因素,恩格尔系数在分析和比较时应作相应的剔除。
经济启示录
萨缪尔森教授提出的萨氏恩格尔系数是对恩格尔系数的补充和延伸,它们都强调了“食物的支出所占的百分比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这一点。
在现实生活中,恩格尔系数是世界各国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恩格尔系数越低,居民生活水平越高,反之亦然。不过因为某些不可抗拒因素,诸如消费习惯等,恩格尔系数也有失灵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