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在总支出金额不变的条件下,恩格尔系数越大,说明用于食物支出的金额越多;恩格尔系数越小,说明用于食物支出的金额越少,二者成正比。反过来,当食物支出金额不变的条件下,总支出金额与恩格尔系数成反比。
例子案例举例
最近,网络公司女白领海玲忽然惊讶地发现自己的生活过得跟五年前没有差别了,五年前,自己跟老公租房子,一周去一次大型超市消费300元购买生活必备品,去一次饭店再花同样的钱改善一下生活。五年后,自己跟老公住在共同买的房子里,养着一个可爱的两岁女儿,竟然也是一周去一次大超市、去一次饭店。没道理啊,自己跟老公的收入与五年前比那可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为什么在超市和饭店里消费的金额与五年前相差无几呢?
多出来的收入都去哪里了?
这种现象在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的眼里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两口子租房住时,不高的收入限制了他们对于衣服、娱乐的需求,最基本的食物支出就成了家庭支出的重要部分;有了房子,有了孩子后,增加的收入在一定时间内被上涨的物价、有限的娱乐和多出的交际分解掉了,食物支出在持续增加的生活支出中又成了家庭支出的重要部分,于是就造成了“收入增加了,生活质量却没有提高”的感觉。
在经济学上,人们把它称之为“恩格尔定律”。“恩格尔定律”源自19世纪恩格尔对消费结构变化的一次统计和研究。那次统计中,恩格尔发现了一个规律,即一个家庭的总收入越少,他们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就越大,而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食物支出所占比例会逐渐减小。食物支出额与家庭总收入额的比值,构成“恩格尔系数”,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居民生活水平的指标。
众所周知,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低时,食物支出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转移。根据恩格尔定律,一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越小,这个家庭就越富裕,反之则越穷。但恩格尔系数是由食物支出金额、家庭总收入两个变量决定的,所以家庭收入单方面的增减,并不代表家庭整体生活水平产生变化。如果一段时期内,一个家庭的总收入增多了,但食物支出也相应地增加了,恩格尔系数则不一定会降低,反而可能升高或保持不变。海玲这样的家庭就是这样。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恩格尔系数低于30%为最富裕,30%~40%就属富裕,40%~50%属小康,50%~59%为温饱,超过59%则属贫困。依此标准,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在2008年分别达到了37.9%和43.7%,即已奔向小康,但离富裕、最富裕还有一定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