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07年10月份美国CPI涨幅达到3.5%,10月份欧元区CPI涨幅达到2.6%,比前一个月上升0.5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超过欧洲央行2%的预期目标。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物价快速上涨,俄罗斯、南非、阿根廷、越南CPI超过8%。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球食品价格比上年上涨了9.8%,其中,中低收入国家食品价格上涨了9.7%。2007年一季度,全球食品价格同比上涨了11.6%,其中,中低收入国家上涨了8.7%。应该说,全球的通胀压力都在增大。
通货膨胀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它在很多国家都曾发生过或者正在发生。那么,我国之前是否也曾出现过通货膨胀呢?这些通货膨胀是怎样发生的呢?
目前,我国物价持续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等各种物价指数居高不下,通货膨胀已经初露端倪,社会上关于通货膨胀的关注也不断增强。通货膨胀对我国老百姓来说其实算不上新鲜事物,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我们已经几次经历过了。
第一次通货膨胀发生在1980年。
从1980年开始,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开始快速增长,而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国也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首次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运行上,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迅猛,投资规模激增,财政支出的加大致使出现较严重的财政赤字,以及盲目的扩大进口导致我国外汇储备迅速接近于零,外贸赤字严重。
在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上,1980年比1979年新增货币384.8亿元,而从1970年到1979年每年平均新增货币仅为90多亿元。在价格指数方面,1979年、1980年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1980年通货膨胀达到7.5%,其中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同比上涨7.1%,在CPI的上涨中占了很大比重。但值得注意的是,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在这次通货膨胀中并没有伴随CPI同时上涨。
针对此次通货膨胀,我国主要采取了严厉的宏观调控手法:比如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和控制物价等办法。结果这次通货膨胀从1979年出现萌芽,到1981年基本得到遏制,历时2年多时间。
第二次通货膨胀发生在1984年。
这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通货膨胀的原因就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推动。我们从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价格指数就可以看到。1981—1983年,每年平均新增货币400多亿元。货币增长速度为22%,1984年比1983年新增货币竟高达1071.3亿元;在价格指数方面,1985年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8.7%,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9.3%,其中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同比上涨8.6%。这次通货膨胀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历时3年才消除。
第三次通货膨胀发生在1988年。
可能很多人对1988年的抢购风潮还记忆犹新,那可算得上是新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幕:大到百货大楼,小到街边的杂货铺,都挤满了疯狂抢购的人。什么东西都抢着买,珠宝首饰、电视机,甚至是肥皂、大白菜,不管是否用得着,也不管一时能用得了多少,买到手再说,有的人家抢购的肥皂几年后还没用完。CPI创造了新中国成立近40年以来上涨的最高纪录,同比上涨高达18.8%。在如此之高的CPI背后,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同比竟然还上涨了23%,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也上涨了15%。在广义货币供应量(M2)方面,从1984年到1989年,平均每年新增货币1500多亿元,到1989年货币存量已达11949.6亿元,应该说,货币供应量的大规模增加是形成此次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
这次通货膨胀从1987年到1989年持续了3年时间,在治理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到1990年物价水平普遍下降。
第四次通货膨胀发生在1993年。
1993年和1994年的中国经济就如同吃了兴奋剂,开发区热得冒烟,股票在疯涨,期货被热炒,资金涌动,泡沫泛起。许多人按捺不住暴富的诱惑,“下海”经商成了一时潮流。社会上流通的货币多了起来,物价也涨了起来,连平常吃的大米白面、菜肉蛋奶的价格也一个劲儿地往上蹿。日常花销增加许多,工资却没涨多少,人们感觉钞票又不值钱了,不少人又在抢购囤积值钱的东西。1993—1994年3年间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年均同比上涨分别为19.5%、18.6%、24.4%,与前三次通货膨胀相比,这次通货膨胀各种指标上涨尤为严重。以农产品为代表的基础价格上涨所形成的成本冲击型通货膨胀,是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特征。
那么这一次通胀是怎样降温的呢?首先,货币政策总体上打出了适度紧缩的信号,开出的“药方”大致如下:一是控制基础货币供应。1994年汇率并轨后,买入外汇成了中国人民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中国人民银行同时收回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再贷款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从而对冲抵消过多的货币,实现基础货币的稳定供给。二是强化信贷控制。商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开始“分家”,中国人民银行强化了对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的监控,同时整顿金融秩序,制止违规拆借资金,整肃金融机构。资金流动受到有效约束,犹如釜底抽薪,固定资产投资自然迅速降温。三是提高存贷款利率,保护储户利益,鼓励储蓄。
从1993年到1996年,各项政策逐渐发挥作用,通货膨胀率成功地降了下来,经济增长率回落到一个合适的水平,国家经济避免了大起大落的震荡,因此人们形象地称其为“软着陆”。
今天,我们遇到的物价上涨面临着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新情况。比如我国当前物价上涨的特点在于出现了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房地产价格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同时上涨,因此,仅仅采用单一的货币政策来抑制当前的物价上涨是行不通的。不仅如此,本次物价上涨较之前4次通货膨胀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首先,由于2004年6月以后美联储连续17次调高基准利率,导致2007年次贷危机的产生,该危机向物价的转嫁导致全球物价上涨,同时利率的调高使美国国内面临严重的流动性不足;此后美联储的不断降息,使我国通过加息抑制物价上涨的空间越来越小。其次,国际市场粮、油等农产品价格的普遍上涨使我国物价上涨的压力加大。最后,国际原油价格持续高位运行,推动了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扬,国内成品油一旦受之影响大幅提价,这个“工业粮食”涨价将带动一大批工业消费品生产成本推动下的涨价。
剧烈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冲击如果没有别的政策来抵消,将得不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政策相互配合的策略,有效地治理通货膨胀,抚平经济周期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