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江川重整旗鼓
1937年,正当吴蕴初雄心勃勃、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七七"事变和“八一三”战事相继发生,“天厨”等几个工厂都面临着日本侵略军的威胁,吴氏慨叹: “原想此生享用不尽的事业,不料竟付之东流,看来还得奋斗下去,图个东山再起。”
形势逼人,吴氏采取分兵两路之策:
一路把“天原"“天利"两个重化工厂的主要设备运往内地,发挥化工优势支援抗战。 天厨厂没有什么特殊的设备,如在内地建厂可以就地取材,而在上海也可以利用租界进行生产。
一路将价值90万元的味精存货大量运往香港,作为筹建香港天厨味精厂的资金,吴蕴初就这样定下了抗战中谋求新发展的打算。
吴蕴初原打算到武汉建立新厂,后来武汉吃紧,只得溯江撤到重庆,选定嘉陵江岸边的猫儿石作为天原化工厂的厂址。
在当时物资极为缺乏的条件下,吴蕴初和全厂的职工共同努力,在1940年就开工出货了,主要以氯碱产品供应抗战后方的工业,产品供不应求。
吴蕴初看到宜宾地区的电力充裕,于1943年在该地筹建分厂,后来由于从国外订购的变流设备未能运到后方,直到抗战胜利后才投入生产。
天原化工厂出货以后,吴蕴初就着手恢复天厨味精厂。生产味精的原料除了利用天原的盐酸之外,还需要面筋,吴蕴初就与金城银行商议,由银行出资与天厨合作。
建厂之初,厂房借用天原厂的一座用竹篱笆搭的简易包房为面粉工场,把上海运来的机器安装起来生产面筋。
经过半年的努力,天厨味精厂就在重庆猫儿石开工出货了。 当时人们在营业所的门前排队买味精,情景非常壮观,几乎把柜台都挤翻了。
在向后方拆迁工厂的同时,吴蕴初将上海运来的90万元的味精销掉,用这笔资金在香港成立了天厨味精香港分厂。
1938年,从美国购进几万公斤谷氨酸钠,到香港加上20%的盐酸配成味精,次年港厂就自己生产谷氨酸钠了,那时味精的原料面筋来自加拿大和澳洲,盐酸则来自广州,广州沦陷后,盐酸断绝了供应,香港分厂又自建了一个盐酸工场,味精年产10万公斤,主要销往南洋和美国。
在香港开设化学工业时,当局对环境污染十分重视,不允许氯气、盐酸气弥漫逸出来,像上海那样的土法生产是不可能的,这就促使了香港的生产逐步走上了先进的道路,对土灶进行替换,机器也进行了更新。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出现一片恐慌,工厂被迫停产,只有拆机内迁一条路可以走。
撤离人员把耐酸蒸发器中的钛管拆下来,打通几根毛竹,把管子塞进去充当杠棒,取道惠州翻山越岭来到重庆,并入天厨川厂。
为了“天”字号企业集团的复工和重振,吴蕴初风尘仆仆地奔波于重庆、香港和美国之间,他常常是席不暇寐,又踏上旅途。
在后方建厂和生产的过程中,吴蕴初始终抱定这样一个信念“我们不计成败只想造就川境的化学工业,救济当前的酸碱恐慌" 。
在数不清的困难面前,他总是摸着灰白色的短髭,笑呵呵的,好像在告诉人们“什么困难也难不倒我” 。 在他不懈的努力和积极向上精神的鼓励下,"天原"、"天厨"及“天盛"的川厂相继建立起来了,中华化学工业研究所也在重庆恢复了,科研工作得以继续开展,吴蕴初还致力于全国的工业化运动。 1943年全国工业协会成立,他被当选为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