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贫困经历坎坷
1891年秋,江苏嘉定城的西门,一个穷教书先生的家里出生了第一个孩子,父亲给他取了个名字叫葆元,字蕴初。
吴蕴初的祖父和父亲的汉学功底都很深,都以教书为生。 受到家庭氛围的熏陶,聪明好学的吴蕴初,十岁时就进学考童生,大家都说: “阿贵人还没有扫帚长就进学,真聪明。 ”
在家里除了读书,他还得担负一定的家务劳作,替祖父卷纸吹(吸水烟筒用的)就是他的任务之一。
有个经常来和他的祖父谈古论今的老先生,喜欢拿纸吹一根接一根地点着玩,引起了小家伙的不满。一天,那老先生一边燃弄纸吹一边谈笑的时候,突然“砰”的一声,吓得他手足无措,原来是纸吹里卷进去了鞭炮,老先生被他整了一下。
吴蕴初在私塾里读书的时候,因为家境贫寒,老师看不起他,常常无端斥责他。有一天,他在又遭受了莫名其妙的训斥之后,一气之下,扒开老师家草屋屋顶,朝屋里撒了一泡尿,老师暴跳如雷,于是他被赶出了私塾。
他要读书,又没有钱,也觉得自己当不了什么秀才,于是想到了去上海的方广言馆读外语, 将来毕业后做个翻译,祖父不同意:“读洋书,将来还不是替外国人倒夜壶。 ”吴蕴初没有听祖父的话。
在上海读了一年外语以后,因为家里人口多,负担重,吴蕴初只得弃学回家,在嘉定第一小学当英语老师,挣些微薄的薪水抚养弟妹。
当时上海兵工学堂正在招收学生,入学的学生能够半工半读,成绩优异还有奖学金,毕业之后可以直接分配到制造局工作。
听到这一消息,吴蕴初觉得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于是,他考进了兵工学堂学习化学,靠半工半读来养家糊口。 由于他的聪明和勤奋,校长十分欣赏和照顾,安排他在附属小学教算学,这样他就可以得到六两银子的报酬。
有一次,一个隆冬之日,吴蕴初穿着被化学药水腐蚀的、棉花一块拖一块的破棉袄,徘徊在外白渡桥头, 看见帮人推车子上桥可以得到几文钱的报酬,
也想去试一试, 忽听桥头有人喊:
“喂,小阿弟,我看侬蛮大力气,要吃饭,跟我来。"
困苦的经历,使吴蕴初感到只有刻苦攻读,才能摆脱贫穷。 在兵工学堂学习期间,由于成绩优异,他受到了德籍教师杜伯的赏识,毕业后自上海制造局实习一年,又回到学校当助教,在杜伯办的上海化验室做些化验工作。 这时,他已经结婚,化验室给他每月100元的薪水,生活这才算是安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