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贫寒经历坎坷
卢作孚1893年生于四川省合川县一个世代贫苦的家庭里,他的父亲曾是裁缝铺的伙计,后来又做小商贩,一生辛苦操持,勉强养家糊口。
卢作孚自幼聪明好学,学习非常刻苦努力,成绩优异,常常被周围的乡邻父老称赞,也深为他的私塾老师所器重。
但是,他的家境太贫苦了,无法维持他的学业,小学毕业后,他只能含泪辍学回家了。
辍学回家以后的卢作孚,并没有失去对知识的渴求,在帮助父亲打理事务的同时,他不停地在想:我一定要重返学堂。这是他小小年纪时唯一的愿望。
为着这个唯一的愿望,1908年,17岁的卢作孚带着自己做工得来的一点小钱,步行数百里的山路,去成都寻找机会。
他先去了一所补习学校专门学习数学,后来由于没有钱缴学费,他离开补习学校,住进了免费的成都合川会馆里,开始了辛苦艰难的自学生涯。
在环境嘈杂的住所里,在几乎难以维持基本生存的条件下,卢作孚不仅自学完了全部的数学课程, 而且还解决了大量的数学难题。
他以惊人的毅力和决心,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 他知道,要想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只有去阅读外文书籍,了解国外的研究成果。 于是,他又用了世人罕有的毅力,刻苦攻读英语。
一年以后,他凭借自己的深厚知识,办起了一个数学补习班,期间先后编著了 《数学难题解》、 《解析几何》、 《三角》等书稿,其中《卢氏数学难题解》一书由重庆铅印局公开出版发行。而这时的卢作孚年仅18岁。
1912年前后,“辛亥革命" 的风暴震撼了卢作孚的心灵,卢作孚开始研读卢梭的《民约论》、达尔文的《进化论》、赫胥黎的《天演论》等进步书籍,还研究了孙中山先生的一些革命学说。
很快地,他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积极地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之中。
“辛亥革命”失败后,面对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卢作孚对中国的前途甚感失望,他改变了自己的思想方向,转而对“教育救国”的思想发生兴趣。
为了探求教育救国的真理,1914年,卢作孚专程去上海拜见了著名的教育家黄炎培先生。 黄炎培对自学成才的卢作孚非常赏识,就介绍他去著名的商务印书馆当编辑,卢作孚婉言谢绝了他的好意,他要求黄炎培介绍他去参观上海的一些学校和民众教育设施。
他经常去图书馆和书店, 阅读大量的有关教育、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在上海的这一段时间,卢作孚受益匪浅。
1915年秋,卢作孚与合川县中学校长取得了联系,并且得到了一个教师的职位。 卢作孚准备从上海返回合川,但是因为路费不足, 他只好由宜昌步行回重庆。
这样漫长的路途耽误了他很多时间,最后终于历经辛苦回到合川的时候,已经是冬天了,合川县中学的校长已经换成他人。
次年的正月,福音小学的校长因为仰慕他在教育界的名声,特别为他临时增加了一个教师的职位。然而,就在这个时候, 卢作孚的哥哥在《群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影射合川县的县长贪污受贿,因而引起了县长的记恨,县长为打击报复,诬告卢家与土匪私通,无中生有地找了个借口,把卢氏三兄弟全部打入了大牢。
出狱以后,卢作孚再也不敢留在合川,便到成都的《群报》做了记者兼编辑。 他在任编辑期间,把他在狱中的见闻撰写成了文章刊登在《群报》上,揭露了当时监狱的黑暗与残酷。 他的文章震撼了当时的人们。 1917年的夏天,卢作孚结束了在《群报》的工作,应邀回合川中学任教。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卢作孚为了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中去,再度去《群报》任记者兼编辑。
他在《群报》上连连发表文章,宣传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还编印了许多热情鼓励人们抵抗日货的传单,在成都城里大量散发。
另外,他还在报纸上开辟了一个新的专栏,对违反民意、损害民众利益的行政措施,撰文加以一一抨击。 由于他在舆论上的影响力,当权者和议会都曾以高薪争相邀请他,但是卢作孚均予以拒绝。
1921年年初,川军第九师的师长杨森看到卢作孚卓越的才华和在新闻界做出的成绩,邀请他去泸州任道严公署教育科长,卢作孚没有放过这个机会,他决心以此来实现自己教育救国的愿望,推行教育改革。
就职以后,卢作孚首先倡办了通俗教育学会,以推行五四运动掀起的新文化运动,并决定以川南师范学校为中心,试行新教育。
卢作孚和担任川南师范学校教育处长的恽代英一起,对川南师范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同时,他还以通俗教育会为中心,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宣传新文化,提倡新生活,举办学生和军人联合参加的体育运动会。 这些活动,受到了当时民众的热烈欢迎和极高赞誉。
1924年,杨森担任了四川军务督理兼摄民政,他邀请卢作孚去成都担任教育厅长。 卢作孚对他说: “我不愿意做官,只想为民众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四川现在尚未统一,我不想为军阀内战服务。 ”
为了不至于对杨森太绝情,他向杨森建议在成都开办通俗教育馆,以促进全市民众教育的开展,杨森欣然赞同。
在卢作孚担任通俗教育馆馆长期间,他在实践中感受到靠军阀办教育是靠不住的,要想救国救民,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这时,他就开始设想要建立一项以经济为中心的事业,此事业既能保持根基,又要有发展前途。
卢作孚在对四川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后认为,四川的落后主要是因为交通闭塞的结果,要想振兴四川就必须要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其中发展航运业是最有利的,比起修建公路、铁路来说,花钱少,见效快,况且收复内河航运权还具有积极的反帝、 反压迫的意义,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他的朋友们的热烈支持。
1925年,在四川的军阀混战中,杨森被驱逐下台,7月,卢作孚也不得不辞去通俗教育馆馆长的职务。 至此,卢作孚的救国实验再次夭折。 此次失败也使卢作孚更加坚定地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