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成系统报效社会
生产味精,当时的主要原料是面筋和盐酸。 面筋可以自己生产,也可以在市场上收购,但是盐酸当时则完全由日商盐井洋行供应。
小辫子捏在别人的手里总不是滋味。 味精是“味之素"的劲敌,日本人可以通过控制盐酸来压制天厨。 盐酸属于危险品,用陶罐盛装,笨重易碎,运费奇高,一箱盐酸净重50公斤,售价是四两银子,如果自己生产,肯定要便宜得多。 吴蕴初感到,必须要创办自己的盐酸厂。
碰巧,那时的越南海防有个法国人办的远东化学公司倒闭了,吴蕴初亲自跑去实地考察,看到机器设备都很好,就花了九万银洋买下了它,在上海的周家桥开办了天原电化厂。
“天原"就是为天厨味精厂提供原料的意思,按照合同规定,法方应派一名工程师负责装机出货,但来人技术平常,吴蕴初只得亲自上阵,冒着呛人的氯气试车开工。
1929年,天原电化厂建成投产,日产盐酸两吨,使天厨味精的原料得以自给,真正做到了完全国货。 电化厂的建成,填补了我国电解食盐工业的空白,吴蕴初的事业从此由味精厂步入化学工业。
天原电化厂当时还生产漂白粉和液碱,这就和充斥我国市场的日货漂白粉和英货烧碱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漂白粉是不能久存的商品,“天原"漂白粉一投入市场,自然是比较新鲜的,这就比日货先占一筹。 日本商人一度将价格跌到成本以下,企图借机挤垮"天原"。
“天原"就与用户协商,采用特制耐用的铅皮桶代替木桶,空桶可退回循环使用,大大地降低了包装费用,在与日货竞争中这样还可以维持成本。
英货的烧碱主要是固体碱。 天原电化厂就做液体碱,设法降低含盐量,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还便于本地的工厂使用,深受用户的欢迎。
日商等厂商看到半年之久的跌价倾销未能把"天原”打垮,自己却损失不小,只好作罢。 从此天原电化厂的漂白粉和液碱在国内的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产量的增加,所需的耐酸陶器也日益增加,但这些的陶器还主要依赖进口,这是吴蕴初所不能忍受的。 凭着他早年做矽砖的经验,1934年,吴蕴初经过一番筹划,在上海的龙华济公滩开了一个陶瓷厂,取名"天盛",意思是为“天原"厂解决盛器。
他聘请曾经从事制陶业的李思敬为厂长,购买机器,建造炉窑,以江苏宜兴白土为原料创造陶器,为我国填补了制造化学陶瓷的空白。
吴蕴初根据他办工厂的经验, 这样总结道: “办事业必须走在别人的前头,要办别人没有办过的厂才有意思。"天原化工厂在电解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氯气,除了做合成盐酸以外,一直放空着,吴蕴初就想利用它来生产氨气和硝铵厂,然而,办这样的厂投资很大,而且产品的销路没有把握,困难很多。
美国一家化学公司在西雅图有个试做合成氨的中型试验工厂,完成试验后要把这套设备出售,吴蕴初经过全方位的考察和思量以后,就以九万美元极为便宜的价格买了下来, 接着他筹资100万元,在天原厂的对面苏州河的另一岸,购买地皮,开办了天利氮气厂。
1935年,天利氮气厂每天生产液氮4吨,但当时上海全市的液氮需要不过500公斤,“天利"面临销路的问题,只有赶快着手硝酸厂的筹建,才能解决液体氮的去向问题。
吴蕴初亲自去德、法等国去物色机器,向法国购进了全套的硝酸生产设备,并长时间在法国参观学习,回来以后,亲自主持试车。
1936年硝酸出货了。 由于天利硝酸厂用合成法生产,产品颜色纯白,不像市场上用硝盐做成的黄色硝酸那样粗糙。 产品开始无人看中,后来有个日本人办的维新工业社买来做染料,用后效果很好,而且“天利”的硝盐价廉物美,购货又方便,就开始向“天利”大量采购,国内的用户闻讯才来购买,于是“天利”的硝盐销路顿开。
在庆祝成功的喜悦之中,吴氏用汉玉刻了一个方章,上面刻上了“知其不为而为之"七个篆字。
13年中,吴蕴初通过努力,已掌握了“天厨"、“天原"、"天利"三个轻重化学工业, 构成实力较强的“天"字号系统,吴蕴初的事业处在黄金时代。
作为吴蕴初事业支柱的天厨味精厂,产量逐年增加,吴氏按照“每生产一磅味精,提取银洋一角”的合同,每月收入几千银圆,加上股金红利和经理酬劳费,数年之内就成为了巨富。 可是如何支配这笔钱财呢?
吴氏认为,他的财产取之于社会,应该用于社会,用它来发展我国的化学工业。
吴蕴初在办厂的过程中,切身地感受到要发展我国的化学工业,要依赖大量的化学人才。 1928年,他在菜市路正式成立了中华工业化学研究所,购置了相当数量的仪器设备,聘请程瀛章博士为所长,以广泛的化工产品为研究对象,还接受化工界委托的研究课题。
后来北京的中华化学工业会迁到上海,吴氏又捐赠了一所房屋作为该会永久的会所。 除资助出版该会的会刊外,吴蕴初还举办了一个小型的化工图书馆供会员参阅,为感谢吴蕴初的大力支持,该会推举他为副理事长。
吴蕴初出身贫寒,靠半工半读才读完化工专科,对于没有钱而想读书的人的心情有真切的感受。
为此,他将味精发明权所得的酬金,作为奖学金,专门帮助那些贫苦的学生解决生活费。 1931年他又出资5万元作为基金设立清寒教育基金会。 同时在沪江大学化学系设立奖学金;为中华职业教育社捐办理化教室,帮助学生进行科学实验。
1935年,天厨公司改组为股份有有限公司,资本220万元,吴氏占股份的50余万元,成为“天厨" 的主要股东。
吴蕴初与新公司达成两项的新协定:
1.总经理的职务永远由吴蕴初担任;
2.发明权的报酬不再以每磅一角计算,规定为与公司年度公积金相同的数字。 改组后的公司生产发展迅速,年产22万公斤,此时吴氏掌握着实力雄厚的“天”字号化工企业集团。 他说,是该多为国家和社会做有益的事情的时候了。
1932年淞沪抗战打响后,吴蕴初也和上海全体人民一样,积极支援十九路军的战斗。
一日,吴蕴初正在廊下试做毒气时,突然乌云密布,暴雨倾盆,一个霹雳打在台阶上,受到基督教影响的吴蕴初立即停止了实验,说道:“做毒气杀人,大概有违上天的好生之德。”
于是他收购了大量的核桃壳,制作活性炭,在大中华橡胶厂和康元制罐厂的协助下,制造出了大量的防毒面具,准备送给十九路军,后因十九路军撤离上海而未能如愿。
次年,吴蕴初又以天厨味精厂的名义,用12万元购买战斗机一架,支援抗战,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献机爱国”的抗日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