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显才能受任三职
1913年兵工学堂停办,吴蕴初通过杜伯的关系到汉口汉冶萍公司所属的汉阳铁厂担任化验师。 那时候,当工程师、技师之类的,都要有一点硬的来头,由于没有后台,吴氏当然不被重视。
两年之后,汉阳铁厂因生产需要,要试制矽砖和锰砖,工程师们经过多次实验都没有搞成,不想干了,就把这个差使交给了吴蕴初。
吴蕴初觉得这是一个显示本领的好机会,他翻阅了大量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多次尝试,终于获得了成功,一跃而成为生产技术上的红人,担任了砖厂的厂长。
不久,汉阳兵工厂得知此事后,聘任他为制药课的(做炸药)课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化工原料缺少来源,槊昌火柴厂想利用汉阳兵工厂废液生产氯酸钾,解决火柴的原料供应,准备在汉口筹备炽昌硝碱公司。由于本领和才华出众, 吴蕴初遂被聘任为该厂的工程师兼厂长。
欧洲战场烟消云散后,向中国输入的化工原料源源不断,国产氯酸钾在外货的冲击之下销路日渐受阻,炽昌硝碱公司为求生存,不得不改做牛皮胶(也是火柴厂的原料),业务仍无起色。
1920年,吴蕴初通过原上海兵工厂枪厂厂长的撮合,又与企业大王刘鸿生在上海开办了一家小厂,试做牛皮胶,定名为炽昌新牛皮胶厂,吴蕴初任厂长.
不久,吴蕴初觉得牛皮胶发展的前途不大,自己早年在兵工学堂化学专科学到的本领没有用武之地。 他有用电解法制造氯酸铵的经验, 就想用食盐电解制造盐酸烧碱,但考虑到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缺乏办这样一个厂的条件,于是他就想从轻化工方面着手。
民国初年,日本生产的调味品“味之素”涌进我国的市场,由于它在调味方面确有其独到的功能,日本的商人把它吹得神乎其神,上海等一些大城市里到处布满“味之素”的巨幅广告,市场的销路相当不错。
一次,吴蕴初徘徊在上海街头时,看见一个日本商人在兜售“味之素”声称这是日本人的独家创造, 神秘莫测。
他不服气,当场买了一瓶,回去仔细一分析,发现“味之素”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 他知道,1866年一个德国人曾从植物蛋白质中提取过,他想,别人能做成的事情,自己为什么不行呢?
他不服输的个性和探索的欲望让他的心灵豁然开朗,于是他开始着手研制味之素的组成。
研制的工作完全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每当夜深人静,吴蕴初家里的一个小亭子间里总是闪亮着灯光,在这个简陋的小房间里,桌子上摆着酒精灯和瓶瓶罐罐,化学反应经常需要连续两天两夜的培养,试验只好由他的只有小学文化的夫人接手。
化学反应产生的酸气和臭味,弥漫四逸,邻居意见很大,都是夫人出面向人家说好话、赔不是,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试验,饱尝了数不清的失败带来的苦恼,吴蕴初终于获得了几十克的白色结晶.
吴蕴初拿着这几十克的成品,心中充满了成功的喜悦。
1921年的春天,上海聚丰园饭店里熙熙攘攘,吴蕴初要来饭菜后,故意在众人的面前从口袋里倒出一点白色的粉末放进汤里,津津有味地喝着,他那夸张的得意神情引起了同桌的一位顾客的注意。
"你汤里放的什么东西? 喝得这样起劲?”那人问。
“侬阿要试试看? ”吴蕴初说着就往那人的汤里倒了一点进去。
“侬阿有毛病咯!"那人马上起来和他争吵。
邻桌坐着一个30多岁的商人走了过来问: “你拿什么东西放进了人家的汤里?"
“这东西很鲜的, 我好意请他尝尝,想不到他开口骂人!”
“这东西哪来的?
“我自己做的。"
“让我尝尝看。 "那商人随手舀了一勺汤放进嘴里,觉得确实很鲜,就对吵架的那人说: "这汤算我的,我赔你一碗吧。"
原来那商人是张崇新酱园的推销员,叫王东园。 他坐下后和吴蕴初攀谈起来,说: “你如果真的会做 '味之素',我们的老板也许会感兴趣的,你是读书人,他也是,你们一定谈得来。 ”这正好符合吴蕴初当初一直想从事轻化工的理想。
酱园的老板叫张逸云,拥有十多家酱园,资金雄厚,生意十分兴旺,经王东园介绍以后和吴蕴初一拍即合,由张逸云出资5000元,吴氏出技术,合伙办厂。
开厂要有个厂名,产品也要有个好名称,想到最香的香水叫香精,最甜的东西叫糖精,那味道最鲜的就叫味精吧。
“味精" 这个名字好,和“味之素”搭得上,有利于推销,味精是由蛋白质做成的,是素的,吃素的人大多信佛,商标就叫"佛手"吧,佛在天上,奇珍美味只有天上有,厂名就叫“天厨"吧。
“味之素"那只包装瓶设计得确实好,薄薄一片,看起来很大,容量却很小,可以引用,吴蕴初还想到,蓝和黄象征着“佛"的气息,可以作为包装的基本色调。
从厂名、品名到商标一一确定下来以后,吴蕴初就在唐家湾蓝维蔼路(今西藏南路)福源里租下了两开间的石库门房子一幢,开始了生产。生产由吴氏夫妇亲自动手,雇有七八个工人协助操作,实际上这只是一家小型的家庭工厂。
天厨味精厂开业不久,张逸云的几家酱园门前,就出现了 “天厨味精,鲜美绝伦”、 “庖厨必备"、 “完全国货"等招贴的广告。
王东园推着一辆插满了五彩旗帜、宣传广告的小车,在街头巡回,一边走一边在铜鼓声中响亮地叫喊:“天厨味精,完全国货,胜过 '味之素' ,价廉物美,欢迎试用。 ”大家一尝,味道果然不比“味之素”差,价钱又便宜,于是纷纷购买。
在王东园的出色推销下,味精的生产逐渐发展起来,吴蕴初感到味精这个行业利润优厚,很有发展前途,于是与张老板商量增加资本,扩大生产。
1923年8月,他们正式成立了合伙的公司组织,资本额5万元,分为10股, 张逸云占4股,吴蕴初占1股,其余的5股由张逸云的亲友认领。公司规定:
一次偿付吴氏研究费用2000元,每生产一磅味精,给吴蕴初提取发明费一角。
张逸云知道吴蕴初拿不出 5000元的股金,就对他说: "你的2000元的研究费就当作资本,你有技术,我家的老三(张祖安)拜你做先生,你教他一点本领,这缺的3000元,你就不用拿出来了。"这样,吴蕴初也成了股东。
合伙公司商定张逸云为总经理,吴蕴初为经理兼技师,聘王东园为营业经理,同时向商标局申办“味精”专用名称及“佛手" 注册商标,在新桥路建立粗制工厂,在菜市路(今顺昌路)建立精制工厂和办公室,正式定名为上海天厨味精厂。
味精的产量,由1923年3000公斤,逐年增加,到1926年已达到25500公斤,3年翻了3番有余。
天厨味精行销以后,与日货“味之素”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1925年国内抵制日货的高潮时期,广大的民众都从使用“味之素"改用“味精”,南洋一带侨胞尤其爱用国货,当上海的“味之素"经销商手中存货积压,脱手无门时,“天厨”味精却供不应求。
日本“味之素"厂商在中国的市场上受到沉重打击,但不甘心失败,他们借口“味精"二字是从“味之素”广告中所用的的“调味精品"四字中提炼出来的,向商标局提出抗议,要求取消天厨厂“味精"的专用商标的注册,吴蕴初据理力争,多方奔走托人,经过了一年多的艰难交涉,终于战胜了日本商家,获得成功。
1928年,味精厂合伙的组织形式已不适应向大企业发展的需要。 经股东商定,改为无有限公司组织,在菜市路和瞿真路建设新厂房,扩大生产规模,还增设了淀粉车间,生产淀粉、糊精、葡萄糖等产品,生产蒸蒸日上。
天厨味精厂走上了产销两旺的时期。1928年,产量达到5.1万公斤,获得了巨额的利润,从1923年开办后的五年间,每年扣除公积金外,可分派红利两次,即每年分派红利35万元,总经理和经理还另有酬劳。
当时,制造味精是一项本轻利重的生意,味精的定价不是按制造成本来计算的,而是拿“味之素"的市销批价为标准的,制造用的设备,不过是些大量的缸缸盆盆,投资可大可小,因此一时间味精厂纷起,除了先有的根泰和合粉厂外,继起者有中国化学工业社的观音粉、天一的味母、太乙麦精粉、天然的鲜味精、 天元的味王、天香的味宝等厂,业务竞争激烈异常。
除了各展推销本领外,同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依靠生产技术,吴蕴初不断改革生产工艺, 提高产品质量,使天厨味精在国内外赛会上连连得奖,得以在成本和质量上占据优势。
吴蕴初有个姨夫叫马桐生,在天厨粗制工场工作,他对外自称技师,后来被根泰厂挖去当工程师,重用之后才知道他没有什么实际的能力,根泰发现上当后,就请他走。
但这件事情却引起了吴蕴初的警惕,当时,挖工之风很盛,为了保证技术不外泄,吴蕴初对新进厂的职工要求首先要保证不对外泄露技术,并在职工中采取各种的物质措施,减少其流动性。 此外还佯称:
制造味精一定要加入一种特制的药粉,才能促进化学作用。 这个药粉由吴蕴初亲手在一.个小房间里配制,由一个不识字的老保姆包成许多的小包,郑重其事地交到工场使用。
其实,这个药粉不过是淀粉加上烟灰、蓝粉的一包莫名其妙的东西而已。
1932年,天厨厂将菜市路的旧厂房进行大翻造,改建成五层的混凝土厂房,生产量达到15.9万公斤。 吴氏感到要适应大规模生产,就必须要更新设备,走机械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