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商帮:因海而兴

2019-12-1620:53:25福建商帮:因海而兴已关闭评论

在历史上,福建商帮又被称为闽商。 这个商帮的兴起得益于福建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独特的地理及人文特质。

因为气候适宜,远离战乱,福建成为多年来中原地区人们躲避战争的理想迁居之地。 再加上中国古代社会有着家族内“四世同堂的传统”,人口大量增长。 两方面的因素使福建人口稠密。 在人口与土地出现矛盾时,那些没有土地或是在土地上耕作不足以谋生的人就开始靠经商来维持生计。

福建商帮的发展是建立在特殊的地理位置基础上的。 福建有着漫长的海岸线,海运成为与省外交通的特殊优势。 发达的海外贸易,不仅为福建商人带来了大量的商业资金,而且还带来许多海外商品,充足的资金和丰富的商品为闽商从事国内贸易提供了客观条件。

在福建南部的泉州、漳州一带,自古就有着向海外移民的传统。这些海外移民经过几代的发展大多已经成为大商人,为福建商人的贸易创造了条件。

在我国历史上,福建是个具有悠久经商传统的地方。4000多年前,昙石山文化已显现海洋文明的特征。 东晋至唐宋五代时期国内出现了几次时间较长的战乱,黄河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许多北方人南迁求生。福建南部山区土地贫瘠,产粮不足养民,“漳泉诸府,负山环海,田少民多,出米不敷民食”。 面对艰苦的生存条件,他们只有出去经商谋生。唐朝时,就开始有福建人东渡琉球,以推广农业技术的形式开始微利的商业经营。迁徙的福建商人带着家乡的丝绸、药物、糖、纸、手工艺品等特产搭上商船从泉州出发,顺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将这些商品销往各地区甚至世界各国。

宋朝时,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源地。至元代,福建人已经有了固定的商业意识,一些商人因经商需求开始定居异国他邦,拓展商贸往来。 此时,海洋、商贸等概念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信号融人了福建人的血液里,成为他们特有的精神气质。

福建商人在唐朝至元朝的发展使他们活跃于国内外的商界。 但是,这时他们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 福建商帮还处在酝酿之中。商帮的真正崛起是在明朝。明中叶以后,商业资本十分活跃。 福建商人以明代社会经济大发展为背景,以本地发达的手工业为依托,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海内外贸易。 万历年间,李光绪记载“(泉州)安平市贾行遍郡国,北贾燕,南贾粤,西贾巴蜀,或冲风突浪,争利于海岛渔夷之墟”。由此,福建商帮正式形成。

闽商在中国商界活跃了几百年,他们的经商足迹东达日本,北达欧亚,西至南北美洲、南抵东南亚各国。

在这个商帮中,几乎一省之民全部都是商人。明朝时,福建商帮主要由福建泉州帮、漳州帮、福州帮和建宁、福宁等府州的商人组成。后来,随着海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在泉州、漳州等海外贸易发达的地区出现了以海商为主导的福建商帮。明朝嘉靖时,谭纶任福建巡抚,他感慨于福建人的求生之道,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

明朝时,政府的海禁政策十分严厉,福建商人又是怎样与这些政策相抗衡,依旧继续着他们的海上贸易呢?·由于明政府的海禁,规定民间片帆不许下海。 福建商人就开始在官府的视线之下偷偷进行海上贸易。明朝的正德、嘉靖年间,福建商人违禁出海贸易已经渐成风气。 当时的历史资料记述道,沿海居民“素以航海通番为生,其间豪右之家,往往藏匿无赖,私造巨舟,接济器食,相倚为利”。 在福建月港附近,“每岁孟夏以后,大舶数万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漳之人与番舶夷商贸贩番物,往往络绎于海上”,“兴贩之徒纷错于苏杭近地”。

福建漳州人陈贵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大海商,他连年率领26艘船载运货物到琉球贸易。 明政府为了加强对海域的管理,就通令周围的日本、朝鲜等国把那些私自出海的商人押送回国。1544年到1547年的3年时间中,被朝鲜解送回国的福建商人就达千人以上,这些商人大部分都来自于福州、兴州、漳州、泉州。仅1547年3月,一次解送回国的福建商人就多达341人。

在这样严厉的禁海政策中,福建海商集团在经常性、大规模的群体通番活动中形成了。 这些海商集团,往往以数条船结成船队,推举一名身强体壮、极具威信的商人作为头领,俗称“船头”,他们联合起来组成庞大的船队以抵御官府的追击。.他们“或五十艘,或百余艘,或群各党,分泊各港”,“纷然往来海上,人日本、暹罗诸国行货”。这些海商集团大都规模大,商业资本雄厚,而且有着极为严密的组织形式。

明朝万历年间,在苏州万年桥大街,以福州商人为主体的福建商人兴建了三山会馆。 会馆的建立是商帮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明朝崇祯年间,福建商人在嘉兴府嘉兴县的南十三庄北称字圩创建了天后宫,也就是福建会馆。 明末清初时,在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四省交界的浙江衢州,福建商人为了往来贸易的方便建立了老天后宫。

因经营项目不同,福建商帮又分化成很多具有专业性质的商业分支,最多时达200多个,如纸帮、木帮、油帮、茶帮、果子帮、锡青帮等。这些小的帮派在各地也都设有自己的办事机构。明清时期,实力最为雄厚的专业性分支机构就是福建茶帮。 茶帮仅在福州就开设了有固定牌号的商铺40余家。 这些商铺,大多是当地规模较大的,资金最少的也要数万元,多的达数十万元。 他们在长期的商贸活动中形成了很强的商品贸易经验,善于根据市场需要组织货源。 他们了解到台湾渔民喜欢用茶子饼喂鱼,商帮就经常从古田、闽清、永泰等地组织茶子饼等货源到台湾,满足渔民的需要。 在20世纪初,福建商帮每年向台湾地区运送的茶子饼就多达四五千吨。

但是,福建商帮与那些有着深厚文化根基的商帮相比就显得有些浅薄。他们大多重利轻义,注重现实,只顾眼前,对诚信等经商的基本要素看得比较淡薄。

兴化商帮是福建商帮中比较活跃的一支。 这个商帮的实力仅次于闽南、福州商帮,有着鲜明的特点。这些商人在莆仙地区形成了几个繁荣的商业区,如涵江区曾被称为“小香港”。这个商帮有着与福建的传统商业途径相反的经商途径。他们一般不会把重点放在海洋贸易上,反而向内陆发展。 《兴化商帮在福州》记载,兴化商帮所经营的业务广泛,如南北货、食糖、百货、代理商、烟叶、对外贸易、棉布、鞭炮、橘饼等。 他们开始进行金融投资,开设钱庄,如仙游林云阶、林阿贵开设天吉钱庄。兴化商帮的行帮组织很多,分工较为专业,专门经营南北货的有“锦远堂”,专门经营食糖的有“聚星堂”,专门经营橘饼的有“浚星堂”等。

福建商帮中最重要的崇拜就是妈祖崇拜,这是福建商帮最典型的文化标记。 妈祖是福建商人信奉的海神,可以保护出海的人们平安地回家。几乎全国有闽商足迹的地方,就会建有妈祖庙。 就是到现在,全国仍有300多个县、市保存着天后宫或妈祖庙,世界范围内的天后宫或妈祖庙仍有近5000座。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