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布森选择效应的例子与启示:选来选去还是它

2020-01-1917:40:45霍布森选择效应的例子与启示:选来选去还是它已关闭评论

[霍布森选择效应]

我们经常被表面上众多的选择项迷惑了,事实上其他的选择项并不可行,摆在面前的只有一个选项甚至于没有选项。

[适用场景]

面临众多选择时一没有选择的空间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从事马匹生意,他说: “所有人买我的马或者租我的马,价格绝对便宜,并且你们可以随便挑选。,"

霍布森的马圈很大,马匹很多,然而马圈只有一个小门。

高头大马出不去,能出来的都是瘦马、小马,来买马的人左挑右选,不是瘦马,就是小马。 可以看出,这种选择是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着有限的选择,无论你如何思考、 评估与甄别,最终得到的还是一匹劣马。

后来,管理学家西蒙把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讥讽为“霍布森选择”。

对于个人决策来说,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的困境,就不可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道理很简单,任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选择中产生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对比选择、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选择。

只有在许多可供对比选择的方案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才算得上判断。

因此,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就等于无法判断,就等于扼杀创造。

一个企业家在挑选部门经理时,往往只局限于在自己的圈子里挑选人才,选来选去,再怎么公平、公正和自由,也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挑选,很容易出现霍布森选择的局面,甚至出现“矬子里面拔将军” 的惨淡状况。 “当看上去只有一条路可走时,这条路往往是错误的。 "

毫无疑问,只有一种备选方案就无所谓择优,没有了择优,决策也就失去了意义。

实际上,霍布森选择一直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

从理论上说你总是有许许多多的选择,但因某些限制的存在,减少了你选择的范围,事实上只提供了唯一的选择项。

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经说:“你可以订白色的、红色的、蓝色的、黄色的、黑色的,订什么颜色的汽车都可以,但是我生产出来的汽车只有黑色的。 "

固执的福特再一次践行了霍布森选择。

《庄子·齐物论》中有个“朝三暮四"的故事。

宋国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人,名叫狙公。 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时间长了,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

狙公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用,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 然而,家里越来越穷困了,狙公必须减少猴子吃栗子的数量。

但狙公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 “给你们的栗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吃了吗?"猴子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狙公又说: “给你们栗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该够吃了吧?”猴子一听,一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在这个故事里,无论是“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 ,栗子的总量并没有变化,实际上对于猴子们而言,这种选择就是霍布森选择。

生活中,我们也往往会遇到类似的陷阱。 我们经常听到“自由选择”,实际上,这种“自由"总是或多或少受到限制和约束,这使得选择的范围大大缩小。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对于一个“自由”的大学生来说,他毕业后可以工作,可以攻读研究生,可以出国留学,还可以成为自由职业者。

但是,真实的选择并不是这么回事:

因为英语基础差,通过考研英语分数线的可能性很低,这无疑使考研成为了弃选项;

因为囊中羞涩,出国留学是不可能的;

因为家里强烈反对他做自由职业者,于是不得不放弃这种选择······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给选择套上的枷锁,因此他必须在毕业后找寻一份正式的工作。

在商业竞争不发达的社会,霍布森选择很多见。

比如多年前昂贵的电话初装费,你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

现在的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日益丰富,在面临多种选择时,人们往往会迷茫。 走进超市面对各种品牌的同类商品往往使人有点无从下手,不知道自己该选择哪个,很担心自己会选择了质量差的产品。

谁能保证自己的选择就一定是正确的呢?

如果只有一种商品可供选择,人们对该商品的认知已经很清晰,不再有这些担心,人们至少可以选择买或不买。如果只有一种选择,可以节省选择的机会成本。 由此看来,霍布森选择并不是一无是处。

当然,绝大多数人还是希望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更多的选择机会总是令人身心愉悦。

因此,我们理应利用自己的智慧,洞悉并拒绝所谓的霍布森选择,为自己创造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