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西山岛是太湖中最大的岛屿。在这些岛屿上,我们现在还可以追寻到善于经商的西山商人的繁华痕迹。 在后埠、明湾、东蔡、西蔡、东村、绮里、慈里、堂里、镇夏、衙里、后堡、前湾、涵村、鹿村、秉场、梅益、植里、东河等古村落的遗址上,依然保持着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的明清建筑。 这些建筑似乎在向过往的客人们诉说着西山曾经的商业繁荣。春秋时期,西山就已经成为了当地的消夏名地。 消夏湾和明月湾就是吴王消夏赏月的所在。 东西山商业的发展与后来政治格局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关系。
南宋都城南迁到杭州之后,带动了洞庭东西山地区的商业经济发展。在南宋150多年相对稳定的统治中,东西山的经济开始逐渐繁荣了起来。西山的地方文献上记载“政和而和,中原云扰,乘舆南播,达人志士人山唯恐不深,于是乎,荒洲僻岛多为名流栖托之地”.
南宋灭亡后,进人了大一统而短暂的元朝时期。 元朝政府对这一带的统治较为宽松,那里的人们靠着丰富的渔业资源为生。 到了明朝以后,生存环境越来越严峻,昔日丰富的鱼群开始出现产量下滑的迹象。同时,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东西山地区的人口急剧增长,开始出现了人口与资源紧张的生存危机。
在生存环境的逼迫下,一些开明的居民开始把钱财投向经商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这些人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开始向商业进军,并因此而形成了我国的洞庭商帮。 善于经营的“钻天洞庭”商人依托天然良港,积聚了丰厚的物质财富。 西山商人与东山商人尽管在地域上十分接近,又都有着近乎相同的商业背景,但是他们所走的商业路径却全然不同。
第一批离家经商的西山商人并没有太大的实力,只能将就着做一些小本生意。 他们东奔西走、南来北往,在多年的商贸活动中发展了势力并最终闯出了一条繁华的水上商路。
成化年间,刑部主事记述“洞庭西山货殖者多”。 清朝康熙年间,洞庭东山人汪琬记“西山之人商于湖广者多”。 西山商人的经商贸易活动范围大致在长江流域的沿线。 他们在荆湘地区的商业活动以布匹和粮食的贩运为主。 《林屋民风》记载:“洞庭俗以商贾为生,土狭民稠,民生十七八即出贾。 楚之长沙、汉口,四方百货之凑,大都会也。 地势饶食,饭稻羹鱼,苏数郡米不给,则资以食;无绫罗绸缎文采布帛之属,山之人以此相贸易,襁至而辐辏,与时逐,往来车毂无算·····故枫桥米艘日以百数,皆洞庭人也。”
他们把苏州地区产的绸缎布匹沿着长江运送到内地及西南地区,同时在回程时把西南地区出产的米粮运送到江南,再由运河运往北方地区。 由此可见,西山商人一直在长江流域从事米粮和苏布的对换贸易。 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这是一条非常不错的水上商路。荆湘之地既是江南丝绸布匹的销售终点,又是湖广米粮的集散起点。 苏州等江南城镇既是湖广米粮的销售终点或中转站,又是江南米帛沿江上溯的起点。因为经商活动的影响,西山商人的活动中心在湖北的汉口。
洞庭西山的明湾村是封建时代洞庭商人显示财力最典型的例子。明湾村有金、邓、秦、黄、沈五大富户,而对于他们的出身,民间的顺口溜说道:“金家花子邓强盗,秦捡狗屎黄盘担,吴乘大船沈丫头。”由此可见,这些巨商大贾最初的出身都是贫贱之民。 由于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外经商发财后的西山商人大多都抱着衣锦还乡的思想把赚来的钱财用于家族事业上。 他们花费大量的金银营造了规模宏大的宅院,保存着大量明清建筑遗迹的明湾村就是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形成的。
西山商人既是敢于冒险、勇闯四方的商帮,又是有着深厚乡土情怀的商帮。在富裕起来之后,他们并没有忘记家乡的建设。许多富商为家乡修筑桥梁、寺庙。 明湾村有一处一千余米长的码头,到现在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座码头就是西山商人投资筹建的。明湾人不无自豪地夸耀:“明湾石板街,雨后著绣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