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效应的例子与启示:高雅应与高档相配

2020-01-1916:37:18配套效应的例子与启示:高雅应与高档相配已关闭评论

配套效应

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平衡的现象。

[适用场景]

生活用品消费一讲究配套,消费品与个人身份-讲究匹配

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法国人狄德罗是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才华横溢,不但编撰了欧洲第一部《百科全书》,还在文学、艺术、哲学等诸多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思想家。

有一天,一位朋友送给狄德罗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长袍,狄德罗非常喜欢。

于是,他马上将旧的长袍丢弃了,穿上了新长袍。

可是不久之后,他就产生了烦恼。 因为当他穿着华贵的长袍在书房里踱来踱去时,越发觉得那张自己用了好久的办公桌破旧不堪,而且风格也不对。

于是,狄德罗叫来了仆人,让他去市场上买一张与新长袍相搭配的新办公桌。 当办公桌买来之后,狄德罗神气十足地看着自己的新书房,可是他马上发现了新的问题:

挂在书房墙上的花毯针脚粗得吓人,与新的办公桌不配套。

狄德罗马上打发仆人买来了新挂毯。 可是,没过多久,他又发现椅子、雕像、书架、闹钟等摆设都显得与挂上新挂毯后的房间不协调,需要更换。

慢慢地,旧物件都被换掉了,狄德罗得到了一个神气十足的书房。

这时,这位哲人突然发现“自己居然被一件长袍胁迫了” ,更换了那么多他原本无意更换的东西。 于是,狄德罗十分后悔自己丢弃了旧长袍。

他还把这种感觉写成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丢掉旧长袍之后的烦恼》。

后来,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女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出版了 《过度消费的美国人》;在这本畅销书中对这种新睡袍导致新书房的攀升消费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

此后,配套效应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且被运用了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人们的观念里,高雅的长袍是富贵的象征,应该与高档的家具、华贵的地毯、豪华的住宅相配套,否则就会使主人感到很不舒服。

“配套效应"在生活中可谓屡见不鲜。

在服饰消费中,人们会重视帽子、围巾、上衣、裤子、袜子、鞋子、首饰、手表等物品之间在色彩、款式上的相互搭配。

在装修时,人们会注重家具、灯具、厨具、地板、电器、艺术品和整体风格之间的和谐统一。 这些都是为了实现配套,达到一种和谐。

生产厂家和商场可谓最善于利用这种配套效应了。 配套效应的核心并不在于那件新长袍的风格样式,而在于它所象征的一种生活方式,后面的一切都是为了这种生活方式的完整构成。

所以,厂家和商家往往会想方设法,利用这一效应来推销自己的商品。 他们会告诉你这些商品是如何与你的气质相配,如何符合你的档次,等等。

总之,它们都是你不能不拥有的“狄德罗商品"。

比方说,劳力士手表和宝马汽车都宣称自己是成功和地位的标志,所以,如果你拥有了一块劳力士手表,那么你就应该考虑以宝马代步,这样才不会失掉自己的面子。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在外出购物时明明只想买一样东西,结果却买回了一大堆。出门时只想买一件衬衫,但买下衬衫之后,又觉得跟裤子不配套,于是又去买了一条新裤子。

穿上裤子,又觉得皮鞋的式样不般配,又去买双皮鞋。 回到家才发现,原本只想花几十块钱,最后却花了好几百。

又比方说,买了一套三室两厅的新住宅之后,自然要好好装修一番。

首先是铺上大理石或木地板,再安装像样的吊灯。 四壁装饰之后,自然还想配上一些高档家具。 而一旦住上了这样的高档住宅,出入时显然不能再穿旧衣烂衫,必定要穿“拿得出手" 的衣服与鞋袜。如此这般下去,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跟这套房子配套。

其实,我们应该警惕这种预料之外的开支。 还没有到月末,就发现这个月已经大大超支,原因是买了许多不在计划之中的“狄德罗商品”。

配套效应给人们一种启示:

对于那些非必需的东西尽量不要购买。

因为如果你接受了一件,那么外界的和心理的压力会使你不断地接受更多非必需的东西。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