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业到达巅峰之际,张国庆开始考虑君安的股权分配,计划如何私有化君安证券。他设想用国际通行的MBO(Management Buy Outs)方式来完成君安股权的改造,也就是经营层以回购的方式获得公司股份,最终实现对企业的控制权。
经济学者给MBO的定义是,目标公司的管理者与经理层利用所融资本购买公司股份,改变公司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实现管理者以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一的身份主导重组公司,进而获得产权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由于管理层收购在激励内部人员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因而它成为20世纪70~80年代流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企业收购方式。
张国庆此时任董事会的主席,杨骏任公司总裁,两个人均身兼经理人和资本代表的双重角色,自然有制订规则的便利。然而,此时的君安已经颇具规模,经营层想要顺利回购股权所需的资金并非一笔小数。于是,张国庆、杨骏等君安高管便向世人展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财技”,到1997年,君安增资扩股达7亿元。经过巧妙安排,君安职工持股会变成君安证券的实际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达77%,其余的国营股东中最大的一家股权也被降低到7%左右,君安职工持股会的两大股东分别是“新长英”和“泰东”,均为张国庆团队所控制的两个投资公司。
于是,张国庆用一年半的时间,就把中国最大的证券公司改造成一家由私人占主要控股地位的证券公司,尽管国有公司仍在君安证券拥有股份并获得分红回报,但其权益早已被大大稀释。
令张国庆始料不及的是,一封举报信将他悄悄进行的MBO捅破,由此引发了一场“君安之变”。
恰好君安证券财务部门发现有10亿元人民币公款不知去向,于是,引起监管部门注意。《财经》杂志早前着手“君安事件”的报道称,国家审计署对君安的审计在1998年9月间结束,君安事件的谜底就此揭开。原来,当初张国庆就是靠调用一笔账外收入在外注册自己控制的公司,辗转获得了君安证券的大部分股权。审计署查明张国庆等人“账外违法经营隐瞒转移收入”的总额在12.3亿元左右,其中约2.3亿元已在查处前夕返还公司。张国庆先后动用5.2亿元,获得君安约77%的权益。张国庆等君安高管在处理产权方面无疑展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财技”。虽然在今天,这种MBO财技在中国企业中已进行得如火如荼,甚至显得平淡无奇,但在当时却是君安首开先河的大胆创新。当然,这种触及红线的尝试最终以悲壮的结局收场。
此后,中纪委、公安部、高检院等部门联合介入,张国庆、杨骏等人被停职并接受调查;随后,君安证券与国泰证券的合并在监管部门的主持下完成。
1999年8月18日,原国泰证券有限公司和原君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新设合并和增资扩股组建成为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泰君安)。
国泰与君安合并不像申银与万国的合并那样容易。在评估后,国泰和君安的资产分别为17.1169亿元和10.5546亿元,而两家公司的逾期债权分别是16.17亿元和9.95亿元,债权占到资产的90%以上。更要命的是,这些债权大都逾期,如国泰债权中,逾期3年的达到8.78亿元,而其余的也都有2年多。按国际惯例,逾期3年的债权,评估值为零。也就是说,这钱是要不回来了。国泰的股东很愤怒,一方面没想到年年分红的国泰证券公司财务状况如此之差,另一方面对合并君安后稀释股权很是不满。不过,急于宣布合并是为了照顾到证券市场的稳定,实际上具体操作有一个复杂的过程。
1999年3月17日,证监会主席周正庆专门参加了由国泰各董事单位负责人举行的情况通报会。有关方面的领导表示,将考虑合并后的国泰君安上市,并发行20亿元的金融债,总之,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以平息国泰股东的不满。至于君安的股东,比较能接受资产打折结局,一方面是君安历年分配不少,早已收回了投资成本,另一方面毕竟出事的是君安。
1998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又把倒闭的中创下属的证券交易营业部委托给国泰证券公司经营和管理,加上原本就比国泰强大的君安合并过来,国泰一夜间雄居中国证券界龙头地位。1999年8月18日,我国注册资本金最大的证券公司——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隆重揭牌。新成立的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共有136家股东单位,注册资本金37.27亿元,总资产300多亿元,在全国拥有118家营业部和5200多名员工,规模让其他证券公司望尘莫及。原国泰董事长兼总经理金建栋出任新公司的董事长,而君安张国庆的继任者姚刚出任总经理。
金建栋正是在1990年春天与深交所创始人禹国刚在北京那场精彩对话中的主角。当时金建栋还是中国人民银行监管司司长,要求禹国刚将深交所的名称改为深圳证券市场。而禹国刚则回应“这边有个菜市场,那边有个肉市场,我这里叫深圳证券市场……”
谁也没想到,正是这样一位要把证券交易所改名证券市场的金司长,会在8年之后成为国内最大证券公司的董事长……
2000年,君安事件调查完毕,张国庆因为“虚假注资”和“非法逃汇”等罪名入狱。
君安张国庆现状
张国庆被捕后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外界鲜有其消息。
有人曾经感慨,假如张国庆的MBO晚个两三年,他或许不会有如此下场,反而成为人们竞相歌颂的英雄。试问,从21世纪初开始的MBO热潮,让多少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一夜之间摇身一变,成为坐拥亿万的富豪,同时还享尽殊荣美誉。然则,历史终究容不得假设,张国庆恐怕也只有哀叹自己生不逢时了。
2002年,张国庆出狱后重现江湖。据媒体报道,2003年1月18日,在上海兴国宾馆一场由新疆国投投资有限公司主办的研讨会上,原君安证券总裁张国庆在研讨会上低调出场,他的出现直接引起了会场轰动。同年,由君安旧部组成的华林证券挂牌经营,据说,华林证券的“人脑和电脑都来自君安”,因而被称为“小君安”,时任总裁的高洪星和两名副总杨扶平、张军都出自君安证券。张国庆则筹建深圳市九夷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大股东的身份在幕后操作。九夷投资2003年年初在华立控股、南天信息等多家股票上有资本运作,不过并未引起大的震动。
相对于张国庆,杨骏更为幸运,最终被免于追究刑事责任。不过,对于杨骏来说,少年得志的时期结束了。
“君安事件”平息后,直到2001年,杨骏重出江湖,成立晓扬投资管理公司,后成为国内知名的阳光私募基金。
2009年4月,晓扬投资向客户宣布全部易手旗下三只信托产品,杨骏再次淡出证券市场。当时杨骏对媒体的说法是:“国内的投资方式不适合我,我们更擅长投资港股。”并扔给市场一句“6000点是这辈子再也见不到的点位”。很多人曾为这句话感到愤然。因为常识告诉人们,即使6000点存在严重泡沫,但迟早也是会被攻破的。未曾想到,原来杨骏已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于是才会做出如此悲情的告白。
天妒英才,2009年6月22日,杨骏因病去世,终年仅44岁。相信,他在天堂的股市中,可以见到600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