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20世纪60年代毕业的校友们都有着极其丰富的工作经历,但在我了解的学长之中,苗玉堂学长的经历是最当得起“丰富多彩”四个字的。这倒不是说他的人生有多么跌宕起伏,而是他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从基层做起直到今天的成就的整个过程都值得我们学习。
【苗玉堂简介】
苗玉堂,男,1935年7月出生,河南孟县人,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民建专业。先后在清华大学、包头钢铁学院任教,曾任开封市设计院院长、开封市建委任主任、河南省计划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移民局长、河南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理事长、全国基本建设标准化委员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基本建设经济研究会理事长。从20世纪80年代初担任清华大学河南校友会会长直至20世纪初退休,为河南清华大学校友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现任河南省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2010年2月5日,我们有幸在河南省郑州市苗玉堂学长的办公室对他进行了专访,聆听老学长的感悟与教诲。
●能力全面,历任多职
回忆自己毕业后的经历,苗玉堂学长讲了很多。1958年大学毕业时,正赶上周恩来总理给清华下了一个任务——为柬埔寨研制粘土水泥。于是他选择了留在学校搞研究。1959年,粘土水泥研制成功,可由于国际政治局势动荡,刚好赶上中柬关系趋向紧张,科研成果没法转化为生产力,更谈不上后续研究。苗玉堂学长随后被分配到内蒙古包头钢铁学院土木建筑系任教,开始了教书育人工作。十年后,“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全国所有学校停课,无课可教的苗玉堂学长申请调往故乡河南的郑州工学院(现郑州大学工学院)任教。到了郑州当然仍是无课可教,他便要求跟工农一起锻炼。于是被安排进入河南省郑建公司技术科五处工作,不久担任开封火电站项目技术负责人,冬战三九,夏战三伏,连续几个月加班,最终因劳累过度晕倒在工地上。
1973年,开封火电站机组建成后,苗玉堂学长因工作成绩优异被调入河南省开封市建委,不久便担任开封设计院院长。1980年,担任河南省开封市建委主任。1983年由开封调往郑州任河南省计划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同时兼任河南省政府大型办主任。1991年他又参与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并兼任河南省移民局局长。1997年担任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财工委主任。在这期间,还同时担任清华大学河南校友会会长职务20余年,直至20世纪初退休。
然而,退休并没有让学长停下自己奋斗的脚步,至今他仍奋斗在河南省勘察设计委员会理事长的岗位上,为祖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纵观苗玉堂学长毕业至今的职业生涯和人生历程,他做过科研、教学、施工、设计与管理多个领域,需要全面综合的能力。比如在主抓河南省重点工程项目时,牵扯到很多方面,如资金、物质、供电、火车运输等,有大量的协调工作需要去做。对此,他认为清华对他的帮助很大。在大学期间,他曾担任班长(当时的班长不像今天由各班自己选出,而是直接由校长任命,并在校报上公布),也在校团委工作过。他认为这些经历有助于培养他独立思考、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作为一名学长,他教导今天的清华学子应在大学期间通过做社会工作培养自己独立工作、协调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也希望学校能进一步发挥我校在这方面的优良传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
●心怀责任,奉献自己
从1958年大学毕业至今,苗玉堂学长已经为祖国健康工作了52个年头。对此,他说是心中的那份责任感支撑着自己。学长说,国家对清华很重视,他们当时上大学都是免费的。今天,国家对清华的重视依然没有改变,作为一名清华学子应心怀祖国,用实际行动为祖国作贡献,续写清华的辉煌。
清华教育学生要“心系祖国,服务社会”。访谈过程中我们也请教了苗玉堂学长现在的清华毕业生到底应当如何选择职业生涯服务社会。苗玉堂学长很担忧地说,现在很多年轻人、甚至卓有成就的高层都选择了轻生。这么多年轻生命的陨落,让他感到十分痛心。他说:“理想与现实总是会有差距的,每一次成功背后总是有不为人知的艰辛与奋斗。”苗玉堂学长回忆起1958年搞两弹一星事业时清华校友的事迹。他们都是在大西北额济纳旗的大沙漠中艰苦奋斗的英雄。而现在有些年轻人,不愿意牺牲,不愿意为成功付出辛苦,面对稍稍恶劣的条件,一点小小的挫折就退缩,客观上这与年轻人的成长环境有关。年轻人的生活环境优越了,经历却越来越贫乏,不知道该怎样面对困难,承受挫折。所以学长希望我们清华人能积极地面对生活、工作中的挫折与磨难,在工作中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好高骛远,要静下心来从基层做起,从现在的工作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终会有一番成就。
现在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到农村做大学生村官,支援农村建设,清华大学每年也会有不少毕业生选择到农村去。苗玉堂学长说,到农村去支援农村建设当然是好事,但事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基层的条件可能很差,创业的条件也不会尽如人意。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和坚定的决心,一旦半途而废,对自己、对学校、对社会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不是一名清华人应有的行为,因为我们是清华人,我们要对得起“清华”这两个字。每一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过不少辛酸的故事。苗玉堂学长语重心长地说:“想要成功,必须先要学会吃苦,大家需要为人生的艰苦和困难做好准备,正确对待挫折,成为一个真正成熟的人,成为一个真正能服务国家的清华人。”
●情系母校,寄语百年
清华即将迎来百年校庆,苗玉堂学长说能参与到百年校庆“千名校友访谈”活动中,他感到十分高兴。借此机会,结合自己的大学生活及工作经验,他也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为迎接百年校庆,学校现在正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脚步。在育人方面,苗玉堂学长提出了自己对清华应培养“专才”还是“通才”的看法。学长自己上大学时,土木系课程包含的方面很多,当时的学生要做认知实习、工厂实习、毕业设计实习,要学习木工、焊工、锅炉工。这样同学对各方面都有了解,也就有更开阔的眼界,对进入社会以后工作的帮助很大,而且通才适应工作面很宽,因此他希望学校以后从国家的需要出发,从学生成长出发,结合学校实际,让学生的知识面广一些,以便清华学子能在设计、施工、管理、科研、行政等领域都有所成就。听了我们对现在土木系的课程设置宽口径综合化的介绍,苗玉堂学长十分认同,非常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他建议学校进一步加大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建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实现自主性学习、尽早参与研究工作、学习和研究并进的教学框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学生的培养方案,使之更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师生关系方面,从学长在学校的时代起,清华师生的关系就非常融洽,学生尊重老师,老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同学和辅导员的关系也很好。而当听说今天的清华为了使大一新生能更快地适应清华的生活,进入大学角色,还在部分院系试点开展了“新生引导计划”后,苗玉堂学长十分高兴,他希望学校能继续发挥学校在这方面的优势,达到教育育人的目的。
结合自己以前担任清华河南校友会会长的经历,苗玉堂学长深感母校与校友的联络还是比较少。由于校友分布广泛,校友们对母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各不相同,因此实际上与大部分校友联系不上。在一次校友总会的聚会上,校友们都表示需要加强在读学生以及毕业后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当然,苗玉堂学长说现在学校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现在正在搞的“千名校友访谈”计划、校友捐款活动等,都是很好的联系清华校友的方式。他本人也非常感谢校友总会安排的这次访谈活动,激起了他对在清华求学那段日子的回忆。他认为这些活动有助于增强毕业校友对母校清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架起在校生与毕业校友的联系之桥。
访谈的最后苗玉堂学长说:“在清华学习的五年奠定了我一生的工作基础,培养了我独立工作、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这五年是我一生中重要的五年、辉煌的五年,谢谢母校的培养。”他希望在校生在学校放开手脚,大胆去做,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不断锻炼自己的各项能力,为以后走出校园、服务社会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