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负利率: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2019-12-2322:43:17为什么会有负利率: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已关闭评论

我们经常听到所谓负利率的说法。我们知道,利息是对借贷资金的补偿,借款人把钱借出去自然要追求一定的回报,有回报意味着存在一个正的利息,那么负利率是怎么回事呢?

理解负利率还得从对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的划分开始。

实际利率是指物价水平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保持不变条件下得到的利息率。例如,假设某年度的物价水平没有变化,甲从乙处取得1年期的1万元贷款,年利息额300元,实际利率就是3%。

但物价水平不变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是十分少见的。物价水平不断上涨的通货膨胀局面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如果某一年物价水平上涨了5%,即通货膨胀率为5%,这意味着年初的100元和年末的105元有相同的购买力,那么乙年末收回的10 000元本金实际上仅相当于年初的9 523元,本金亏损了477元。而按照3%的利率,10 000元的本金获取的利息仅为300元,如果对这部分利息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这300元的购买力还要打折。综合起来看,乙借给甲10 000元一年反而产生了亏损,这就好像是存在负的利率一样。

为了避免通货膨胀的损失,假设仍然要取得3%的利息,那么粗略地计算,乙必须把贷款利率提高到8%,这样才能保证收回的本金和利息之和与以前的物价水平相当,并且保证购买力不变。其中,这个8%就是名义利率。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名义利率是包括物价水平变化情况的利率,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之间的关系可以大致表示为: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

市场上各种利率都是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却不容易观察到。而利用上述公式,就可以根据已知的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推出实际利率。例如考察我国现在的银行存款,1年期定期储蓄存款的利率是3.25%,这是名义利率。而2011年3月的消费物价指数为4.9%,这可以代替通货膨胀率,这样我们可以算出1年期储蓄存款的实际利率为−1.65%,也就是说,我们年初把钱存进银行,年末取出后按购买力计算还亏了1.65%。所以,有些人不愿意把钱存进银行,而是去炒股或者买房,因为一般认为股市和房市是可以实现保值的市场。

当然,物价水平也有下降的时候。如果出现物价下降的通货紧缩局面,则意味着货币购买力上升,货币值钱了。按照实际利率不变的思路,应相应降低名义利率。但名义利率不可能为负,而且一般不会倒付利息。这是因为利息不仅包含对币值变动的补偿,而且包含对机会成本和信用风险等的补偿。

【小贴士】

实际利率是物价水平不变条件下的利率,而名义利率是包括了物价变化水平的利率,两者的关系为: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