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创立无限艺人班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人才的流动在市场中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优秀人才的流失,都不是什么好事。
在邵氏创立的TVB,超低的收入使得许多一线艺员不断流失。于是,邵逸夫创新性的办起无线艺人班、歌手大赛、选美比赛。这样超前的对于人的商业开发,使得明星资源、音乐资源、选秀资源整合进入TVB商业电视。
一位资深人士分析,“艺人班的模式使得无线并不依附于某一个艺人,相反对于艺人的离去从不刻意挽留”。在无线电视,80%的艺员都是出自艺人班,艺人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走一个,马上就能有另一个顶上。
结果,艺人班满足了TVB迅速发展的人才需要,整个公司迎来了黄金发展期。这些艺员中不乏巨星,包括梁朝伟、周润发、周星驰、刘德华……而幕后的操控者,就是邵逸夫。
“TVB的成功符合商业电视台的资源开发,这种对人的垄断很长时间是其成功的保障。一次性投入低成本,却产生复合型的系列收益。但这些多少是时代赋予的。TVB的成长恰逢香港娱乐和电视的黄金时期。”
邵逸夫看透了TVB“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一特点,干脆专门培养优秀人才,为自己的子公司供血。即使优秀人才离开,也不用担心,新陈代谢反而能让TVB不断有新面孔出现,显得更有朝气与活力。这,恰恰是邵逸夫的高明之处。
◎坚守资源模式
1950年代的邵逸夫,就是邵氏影业的化身。这家电影公司在管理上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其核心就是邵逸夫。当他的阵地转移到TVB,这个掌舵人的管理风格也开始变得含蓄。
资深演员廖启智回忆说:“各种层次的人员都在场,六叔的说话方式是有弹性的,同时也很有针对性。他叙述问题的态度很宽容,但认真听的话,你就知道他是有意向的,能听出他话语中有决定的意思。”
由于年轻时就进入电影工业,邵逸夫精通西方的电影制片体制——这包括与编辑、导演签订优先合同,雇佣合约演员,以及炒作明星私生活等等。其手段之老练,非同一般。
今天,TVB有近1000个合约艺人。而地球上没有哪家大型电视台,像TVB那样至今仍“顽固”地保留“一条龙”模式的资源制度。只要你的项目计划能在TVB高层通过,TVB能提供一切你需要的电视制作资源。邵逸夫就是这一切的收集与掌控者。
如此大手笔与长期的影视歌资源积累,邵逸夫在香港可谓无人能出其右。徐小明曾是挑战邵逸夫的人,他在1990年代末替ATV(亚洲电视)引入《还珠格格》,令习惯了强势的TVB一度阵脚大乱。不过,徐小明私下却把邵逸夫奉为偶像,甚至每到春节时,都会到邵氏公司专程给邵逸夫夫妇拜年。
徐小明最佩服的是邵逸夫在电影行业中的长线作风。“他觉得某个导演或演员有潜质,就会不断让他们尝试。因为他很清楚,公司跟他们签下的是长约,是投资。
我跟你签十五年约,你两年内红了,我就能赚十三年钱,五年内红了,我就赚十年钱。”
这种放长线钓大鱼的做法,其实是一种高明的投资策略。这也能够解释邵氏公司为什么基业长青,在这个行业里做了那么久。